2021年,“上海之根”松江喜迎“十四五”开局之年新收获。在上海五个新城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定位中,上海赋能松江新城营造“上海根”。这一定位,既是松江历史悠久的真实写照,同时又相寄一座国际大都市把根留住的一往情深,让人对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上海充满文化自信。
一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上海“寻根”,松江是首选之地。故,心往上海西南飞,飞向东经121度14分、北纬31度,去看一场“上海之根”、根深叶茂,人文松江、底蕴深厚的多幕历史剧。
距今7000年左右,九峰望海,序幕徐徐拉开,奇观出现:海涌三浪,吴淞江以南地区形成三道贝壳砂堤,即所谓冈身,长百里不等。冈身以西的海湾被封闭成泻湖,不断淤积后又分割为众多的湖泊和沼泽,泻湖演变为湖沼平原地貌。据上海现存最早的方志南宋绍熙《云间志》记:“古冈身,在县(华亭)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吴淞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涌三浪而成。”松江地处古冈身以西,与青浦、金山等地一起成为上海地区最早成陆的地方。
距今6000年前,第一批来到上海地区定居的是马家浜文化晚期先民。他们来自苏浙两省,此后的崧泽和良渚文化子民都是他们的直系后代。先民最早在上海地区安营扎寨的地点是今青浦崧泽、福泉山和金山查山一带。虽说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缘的远古松江,境内有九峰十二山,但地势低平,为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发育后成湖沼平原的海拨高度基本在2.2至3.5米之间。距今5500年左右,崧泽文化先民拉开了开发松江地区的一幕。冈身是上海地理的重要分界线。当时的冈身以东地区,尚不适合人类居住,直到距今4000年左右,才有人脉繁衍迹象。历史川流不息,澎拜激荡中又见一道长堤出海上、明月照海塘的壮观景象。唐开元元年(713),一条人工修筑、长75公里的捍海塘,挡住了海潮侵袭,为地域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和沿海滩涂开发创造了条件。得益于冈身成陆的上海地区,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历史起点。唐天宝十载(751),塘固而置县,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建置县华亭县宣告诞生。从此,吴淞江以南地区结束了古来建置多变、归属不定的动荡局面。华亭县疆域的划定,为今天的上海最早奠定了除宝山、嘉定、崇明三个地方不在疆域之内的基本版图。
越唐宋至元代建松江府以来,东南大县华亭,不断分析土地,由大划小,划到清代松江府辖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县和川沙抚民厅时,华亭县域在“府治东西广一百三十四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四里”的疆域中,仅为“东西广一十六里,南北袤六十五里。”(见清光绪《松江府续志》)清末撤销松江府后,华亭县和娄县于民国元年(1912)合并为华亭县。1914年,北洋政府针对全国不少县名重复的现象,确定了“两县重名存其先置”的原则,保留比本地华亭县先置146年的甘肃华亭县名;又因松江府城与华亭县城同为一城,故沪海道华亭县易名松江县。1998年2月,国务院同意上海市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辖区面积604.62平方公里。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回望历史,虽然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松江古称华亭不变,载誉“上海之根”的历史地位不变。且看唐建华亭县,新章伊始;元升华亭府,华丽再续。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跳过州一级建置由县升府,府辖华亭1县。因华亭府与华亭县地名重复,次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仍辖华亭1县。
“治松必先治水”。古代松江,水患为最。官府治水的决心,从华亭府改称松江府名称上也有所体现。松江地名由古水道吴淞江而来,用作地方名称的时间是元至元十五年(1278),“去水从松”,便有了“淞”字去掉三点水旁的松江府。从此,一般惯例上言川流仍称淞江或吴淞江,地方名则记为松江。至元二十九年(1292),经元朝政府批准,从华亭县东北境划出五乡之地分建松江府属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划华亭县北境、上海县西境部分土地分建松江府属青浦县。可见,上海县从华亭县“母体”中脱胎而生,近代崛起的上海,则从上海县“母体”中孕育而出。青浦与松江一样,同为一方古老的土地,马家浜文化晚期先民最早迁居上海地区便是青浦崧泽、福泉山等地。但在唐建华亭县之后,青浦之地长期为华亭县域,独立建县的历史只有470多年。所以,上海五个新城中的青浦新城,文化定位是塑造“江南风”。
上述可见,上海行政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从华亭县到松江府。今松江老城因古为华亭县城和松江府城,长期为县衙、府署驻地,故在上海古代历史上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只是时至清雍正年间,分巡苏松道加兵备衔移驻上海(亦称“上海道”)之后,松江府城的地位下降为次中心。但不可否认的是,驻地松江府城、跨越元明清三朝的松江府署,在领导上海等各县一路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个比方说吧,当下上海力推五个新城建设,古代松江府署又何尝不是其辖区内的城镇发展擘画者。明代中期以后,松江府各地市镇建设蓬勃发展,市镇空间密度高居全国第一,就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所以,我们有理由对现位于松江中山东路250号,先为华亭县衙门楼、后为松江府署谯楼的“云间第一楼”高看一眼,为其彰显先有松江府、后有大上海的自信和自豪点个赞。站在“云间第一楼”上扶栏远眺,上海地理位置与古代松江府所处的经纬度没有多大变化。今天的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的黄浦江上游,江河归海,风帆正劲。回想“黄浦夺淞”,改道后的黄浦江成为上海得以繁荣壮大的黄金水道;再看当代上海正处于长江之尾,东海之滨,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感言:“这里也是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
二
在“上海之根”展演的原始舞台上,当湖沼平原开出五颜六色野花、能飞会跑的动物出没其间之时,一个生机勃发的童话世界映入眼帘。我在冈身以西成为陆地后的一幕里看到,比马家浜文化先民更早来到九峰地区的飞禽走兽中,有一群群俗称“草上飞”的麋鹿、梅花鹿。不知道它们从何地迁徙而来,只知道野生鹿却有“恋家”天性;鹿在一个地方生活惯了,绝不会轻易移情别恋,远走他乡。可见,沧海变桑田的古老松江,一定有吸引鹿群捷足先登的理由。
鹿是松江地方文化标识。在广富林先民的生活里,鹿宴之上,鹿肉是先民大块朵颐的美食;寒冬降临,鹿皮是先民用骨针缝制的衣物;岁时祭祀,鹿头是先民供奉先祖的祭品;入土为安,鹿又是相伴亡灵的随葬品。与人相依为命的鹿,曾是先民眼中的景,心里的情,感怀的歌!在松江生活了4000多年的野生鹿,与九峰青山、三泖绿水一起,谱写“上海之根”松江最古老、最时久的乡愁之歌。
梅花鹿天生美丽,也喜欢山清水秀。古代松江府境内有山32座,其中以“九峰之名特著”,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佘山、天马山、横云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机山,均座落在今松江区境内。再说古代松江滨江临海,北、东、南三面有长江、东海与杭州湾水体环绕,使之成为水乡泽国,海水、江水、湖水、泖水、浦水,五水连景。
松江山水,颜值焕彩,“龙脉”走心。古贤话说“府境诸山自杭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又云:“松郡自南龙分派,以天目为少祖”,“东南龙脉遇海而止,元气蟠演,发为柔中之刚。”相传,“天目”为龙之双眸。九峰是天目山余脉,龙脉图腾,山水龙凤呈祥。古人以为,九峰之天马山、凤凰山,便是“龙驹凤雏”的化身。山水相连,脉息相通。明崇祯《松江府志》记:“吾郡之水,上源天日,下委海王。”且看,九峰横云山上有白龙洞,山下有祭龙坛;松江府城有龙渊、白龙潭等胜迹。龙脉显灵,方物也得“灵气”,五茸鹿、四鳃鲈、华亭鹤、黄耳犬、张泽羊等故事一一传奇。
2001年,广富林考古发掘了一座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品中有一件陶尊,腹部刻画了一幅“鹿钺图”。我喜欢梅花鹿,不仅因为它体态秀美,角姿英俊,毛色漂亮,更难忘它有一双迷人的眼睛,一眨一闪一回眸,闭眼世界独立,睁眼天地洞开,美目流盼,回眸一瞥,更是百媚千娇,不知撩拨了多少人的情思,为之而歌。由鹿孵化而来的本土鹿文化,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松江茸城的瓦木砖石以及城中的佛塔、古桥等,因匠心温度和文化温润,不再是僵硬的建筑,而是富有不朽的生命和灵魂。转而又思,镶嵌于松江博物馆碑廊中的石刻“十鹿九回头”,原本是一方冰冷的石头,一经古贤精心雕凿,且取了个触景生情的名字“十鹿九回头”。从此,这方青石再也不是冰凉的石头,而是一方情感之物,相寄漫漫乡愁。我曾观看过上影拍摄的动画美术片《九色鹿》,默默想过许多:莫非是人望云间九彩,鹿恋家园九峰,才有了这幅《十鹿九回头》浮雕作品经久传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写的是鹿儿吃草时发出的甜美声音。鹿喜山区或半山区有水源的地方,宜低缓山坡、莺飞草长的生活环境。松江九峰十二山,海拔高度均未超过百米,山体圆润,山坡平缓,植物茂盛。鹿喜欢釆食各种草木植物嫩叶,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还会常到有盐碱的地方舔食。松江成为陆地后,为滨海湖沼平原,土壤中含有咸味,也是吸引野生鹿群迁徙而来的一个理由。
别称是一个地方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特色文化符号,是典型反映当地风韵的显著文化“地标”。地灵人杰的松江,山水秀丽,方物呈祥,别称众多,达七个以上,有云间、谷水、五茸、茸城、峰泖、鲈乡、莼乡等,还有南吴、松南、泖东等方位代称。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别称,仿佛是“上海之根”舞台背景上绽放的花蕾,令人目不暇接。比较而言,松江别称数量在上海地区最为丰瞻。每每品味,脑海中就会闪动一组组画面,是挥之不去的云间烟雨,静水流深的谷水回澜,秀毓娟娟的九峰三泖,草色青青的五茸春色,神驰远方的鲈乡帆影……还有天空鹤飞唱九皋,地上鹿驰生烟霞,水中鲈欢泛涟漪。总之,别称是松江人文地理的一道风景,是看山望海固其根脉的乡土风韵所在。来自松江的名源文化,能给人一种沉浸式体验,带来心里面久久暖着的感觉。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