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习惯带一个水杯去上课。杯子里装上一点茶叶,课前泡满,我想这是不少教书匠的习惯。可是某日出门走得匆忙,忘了带,等上了地铁才发觉。于是下车后,在去校园的路上,找了一家超市,随手买了一大瓶矿泉水,带进了教室。
课上到一半,口渴了,于是从书包里取出水,仰头喝了几大口,顺手将瓶子放在讲台上,继续讲课。不一会儿,发现前排的几位学生似乎望着矿泉水瓶若有所思,表情有些奇怪。有一天,内子在我杯子里放了几粒枸杞,学生们也有类似的表情,当然,我是明白他们的意思的,假装没看见。但是今天有所不同,于是课间忍不住问问缘由。
原来,她们好奇的是,我何以买大瓶装的,明明超市和教学楼的自动售卖机里有正常瓶装的水。这一下子,倒是把我问住了,想了几秒钟,答道“便宜啊”!按照售价和容积比,大瓶水的确性价比高啊。学生们虽然觉得我的答案合乎逻辑,但总觉得老师如此牛饮颇有喜感。我扫了一眼讲台下学生们课桌上的盛水容器,果然都是些小巧漂亮的水杯或饮料瓶。
我不由得想起,内子也曾经质疑过我的这种消费行为,觉得我在旅行途中拎着一个大瓶子游览的举动可笑。真的是本性难移!反思了一下,这个习惯就是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养成的。
我们出国那阵子,国内外收入和物价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到了国外,觉得什么都贵。说到水,听说德国自来水管里出来的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于是平时、尤其是夏天,就直接从水管里接水喝,很方便。我爱喝冷水的习惯也是那时渐渐养成的。在超市的货架上,看见堆满货架的矿泉水,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人买水喝?当时国内只有在高档酒店里才有矿泉水,一般的商店里是没有的,我记得只有高档写字楼里有饮水机,用的是大桶“纯净水”。直到后来,发现家里带去的上好绿茶用德国当地的水泡出来味道不对,而且过不多久,茶水表面还会形成一个反光层,仿佛荤油汤的表面。手洗衣服的时候,也发现无论用多少肥皂都不起沫。再过些日子,发现洗澡的时候爱掉头发。问了本地人,这才知道,当地的水质很“硬”!我这才反应过来,当地的葡萄酒很有名,土质含钙量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自打这以后,我也开始买水喝了。德国超市里,1L到1.5L的矿泉水是主流,小瓶水虽然也有,但目测买的人很少。大瓶水一般六瓶一捆,也有一箱箱卖的,总之瓶子越大,性价比越高。居家过日子的,一般都是成捆/箱搬回家。即便是口渴路过超市的,一般也是买大瓶的居多。在德国大学里,经常见到学生们书包里装着一大瓶矿泉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图书馆里,都是手不离瓶,男生女生都一样。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德国女孩子的作风。相对于国内的女生的娇弱,德国女生大多就是人们眼中的“女汉子”,在男生面前从不示弱。记得有一天,屋外下着大雨,我待在宿舍里,忽听得窗外有人大喊“Peter”,我伸头往下看,一个矮小的德国女孩拎着两箱啤酒在宿舍楼下门口仰头张望,浑身湿透,身旁是一辆自行车,显然是从超市买了酒骑车赶过来的。楼上的Peter应了一声,打开了门禁,这个女孩儿二话不说,提着啤酒就上了楼,不一会儿,就听见这个女孩的声音在隔壁的厨房里出现,我进厨房时,这个女孩正和Peter一人一瓶啤酒在手,谈笑风生,很是亲昵,多半是男女朋友。要是换作国内,恐怕这个男生早就下楼迎接女生了,更不用说买啤酒的活儿多半也是他来承担。
德国的矿泉水就口感上来说,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气泡的,一类是不含的。带气泡的,也按照气泡的浓度分为三档。最初不大喝得惯含气的,可待久了,越发喜欢,总觉着生津止渴。所以回到国内,总是怀念。现在国内也有含气的矿泉水了,有些冠之以“苏打水”的名目,似乎定位不同,较之不含气的价格也高出一两个档次。尤其是比较有名的那一两个牌子,经常在国内一些高档餐馆的酒水单上出现,价格不菲。
说起价格,德国超市里售卖的矿泉水也是高低不等。但普通的德国消费者一般都是挑价格最便宜的那几种,尤其是大学生们。便宜的和贵的有多大差别呢?德国还真有消费者组织做过专项调研,结果发现,就水质和矿物质含量而言,贵的未必就一定好,某些价廉的也兼具物美。除了几个比较大的品牌外,一般德国大型连锁超市都有自产品牌的矿泉水,这些往往都是最便宜的,销量也是最好的。德国廉价超市Aldi和中档的Rewe都有自己的矿泉水,彼此间价格差异很小。
虽说德国人的消费观普遍比较务实,但部分消费者之间也是有鄙视链的。例如很多人见了别人拎着Aldi的购物袋,就会面露鄙夷的表情。例如有一回,我在市中心的廉价超市门口遇到了某教授的夫人,她也与我相识,我上前打招呼的时候,她刻意对我说是在此等候某人,并非购物。可当进去买完东西准备付账的时候,分明见到教授本人拎着一捆矿泉水在隔壁收银台付款。而另一回,我在同一家超市里见到另外一对教授夫妇时,他俩泰然自若,还热心跟我推荐当天的某个打折商品,连声说又便宜又好。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情形。有一阵子,我借住在一个德国人家里。平日里,他家里喝的都是从廉价超市里买的大瓶矿泉水。可是过了一阵子,我有个有趣的发现:他们家与朋友外出郊游时,带出门的就总是另一个品牌的玻璃瓶装的汽水,屡试不爽。我了解了一下,后者属于中高档的产品。后来我又在另一家住过,务实的家庭主妇买了一个自制苏打汽水的设备,也不贵。每天早上两个女儿出门时,各带一大瓶妈妈自制的水去上学。
难道是德国人抠门,才导致大瓶矿泉水大行其道么?是也不是!说起一般德国人的勤俭持家,那还真不假。历史上,较之于英法意等国,德国在欧洲不算富裕,而且历经动荡和战乱,尤其是二战后德国的窘迫状况,造就了今天德国人的简朴品格。“废墟女性”(战后失去丈夫依靠、必须得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普通女性)已经成为德国战后凤凰涅槃神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吃苦耐劳的妈妈们的影响下,子女们也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直到今天,作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德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除了生产能力过剩外,无法拉动内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德国人的消费观念过于“保守”。就日常消费品物价水准而言,德国与西边的不少邻国相比都算是低的。今天很多国内游客去德国旅行时,总爱购买当地知名品牌的刀具、餐具,可谓气势如虹。其实那些商品在德国一般人眼里也算是价格不菲的,即便到了打折的时候,也会思考再三才会出手。
但另一些时候,不少德国人又显得“大方”。德国是一个环保和生态观念比较深入人心的国家。有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和食物的时候很注重品质和健康。我认识的一位老太太,只去“有机商店”去购买菜蔬。与她一起进餐时,桌上的果汁都是鲜榨的,而我知道其原料就是那些三四倍价格于普通超市的水果。而果汁杯边上就是大塑料瓶装的廉价矿泉水,老太太悠悠地说,她研究过,水质没有啥区别。有一次我外出,她在我背包里塞了两大瓶水让我带着路上喝,还叮嘱我,瓶子一定要带回来,她要送去超市回收的,我连声诺诺。这我当然知道,德国为了激励回收废旧物资,规定售出的矿泉水价格里必须含有水瓶的押金,对于廉价水而言,押金甚至高于瓶中水的价格。
当我把以上的话讲给学生们听的时候,她们似乎有些明白。但我这番用大瓶矿泉水给她们“洗脑”的话其实没有发生什么作用,因为接下来几天,她们的课桌上依然是那些小瓶子,我知道,那是她们课间从教学楼的自动售货机里买来的,价格都比超市里贵上一些。我也能理解,很多女生的包都不大,别说装一大瓶水了,有的连课本都装不下。校园里时常见到胸前双手抱着课本走的女孩子,穿着漂亮的裙子,很日系的风格。
作者:钦文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