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城市里,处处都在发声:汽车的发动机,轮胎和地面摩擦;空调的外机,风扇交换冷热气流激烈旋转;电动滚梯,传送带不停歇地运作;地下铁行驶着列车,路面在震颤;高架上也是轰隆隆的马达响,天空在震颤;工地上的打夯声,塔吊的运行;室内是电钻滋滋地钻入墙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尘弥漫;食档里油锅爆响了,绞肉机开动,黄浦江汽笛鸣叫,飞机掠过,还有高音喇叭,喊叫着甩卖的最后期限即将来临……所有的声音又从建筑物上反射过来,又反射过去。现代城市就是层层回音壁,在无数次反射中,原始的声响在扩大,传播,加剧,不晓得多少分贝,壅塞了听觉。人的肉体的耳道,哪里经得住如此暴烈的冲击,渐渐地,磨出了茧子,变得迟钝。
我们,这些文字的写作者,虚构的制造者,发出的声音实在太微弱,太纤细,一根针落地似的。但就是这针落地的一声轻响,屏气去听,大约可听见一丝清泠的余音,穿透而来,安抚蒙塞之下的感官,使其保持柔软的娇嫩的天然质地,在众声喧哗中辟出静谧世界。
2018年 5月 23日
本文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为2018“上海写作计划”撰写的主题演绎。今年有13位作家从世界各地来到上海小住两个月。他们对 “众声喧哗”的不同阐述和对都会生活的不同体验,将在笔会陆续刊出。——编 者
作者:王安忆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舒明 潘向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