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与市民进行交流。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长三角地区河湖众多,能否采取相关举措联动治理与保护?青浦区提出建设“上海之门”有什么具体内容……1000多条网友提问,涉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昨天与市民进行了网上交流。
从网友的提问来看,最受关注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切实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教育、医疗、环境等都是重点发问领域。
上海有名的医院非常多,但大多供不应求,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异地看病难的问题?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卢慧文表示,目前上海三甲医院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医院的跨区域医联体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专家级医生的异地行医机制仍存在省际壁垒,医保异地结算尚未最终落实,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她建议,以上海优质医院为依托,因地制宜有效提升医联体医院的医疗和科研水平,并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建立医保结算一体化新模式。
针对网友提出的长三角地区湖泊联动治理与保护问题,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回答,这些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截污纳管、产业调整、面源治理等大量工作,水环境质量已有明显改善。但在水系沟通和水自净能力建设方面,迫切需要加强流域治理、系统治理,沪苏浙皖还需要在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长三角各区域发展重心各有不同,如何保证各区域齐头并进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互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从学术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理和人才条件,上海的优势是现代服务业、高科技、文化产业等,而长三角其他地区在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不同城市之间完全可以形成更好的产业分工。
青浦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绝佳的区位优势,网友们对于青浦区未来重点推进的工作很感兴趣。对此,青浦区政协主席李华桂表示,未来将加强规划布局研究,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完善规划体系;加强空间资源管控,立足全局和长远,在全区范围内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减量、生态整治和老集镇“城中村”改造等;加强先行项目建设,对已确定的先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性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态基础治理工程建设等,要加快推进;加强各类人才储备,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落实人才分层分类管理,提升人才工作精准性和有效性。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