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实施三年来,相关生育配套政策短板日益显著。比如,越来越多家庭有了婴幼儿托育需求,但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幼儿园只接收3-6岁儿童,0-3岁婴幼儿“入托无门”。这成为很多双职工家庭的心病。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幼有所育”的要求,将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政协也将其列为2018年六个重大课题之一,课题组多次沉到基层找问题、求对策,形成了《关于“深入推动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重大课题调研报告,为呵护“最柔软的人群”问诊把脉。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托育事业发展不充分,家庭难以从托育机构得到照料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二孩生育意愿向生育行为转变。
破冰的努力正在进行。去年4月,《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从促进发展、规范管理和保障质量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托育服务工作,基本搭建起规范托育服务发展的制度框架,明确了本市托育服务总体思路。
但是,托育服务资源总体供给不足、存在结构性矛盾仍然是上海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截至去年10月,上海托幼园所和托育机构(包括正在受理中的托育机构)满足幼儿入托数合计2.1万余名,按照60万名0-3岁幼儿总数推算,入托率仅3.5%。加上托育机构收费标准悬殊,进一步加剧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此外,由于公办幼儿园资源紧张,而托育机构准入门槛偏高、可持续发展难等制约,加上托育从业者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以及监管机制尚需完善等,也使得各方参与发展托育事业的积极性不够高。
报告提出深入推动幼儿托育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课题组认为,要坚持以托幼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坚持以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为工作重点,并提出六方面具体建议:
一是把加快发展托育事业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加快制定科学的托育服务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加强托育服务顶层设计,细化措施,在未来三到五年托育服务供给要有明显提高;
三要着力完善家庭养育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体系。比如探索研究家庭育儿假,将妇女产假、哺乳假适当延长,增加配偶护理假、家庭养育假等育儿假期。积极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补贴政策,为家庭育儿提供育儿补助或税收减免等物质支持;
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发展托育事业的积极性。课题组建议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上海争取实现一个街镇开设一家普惠性托育机构的目标;
五是大力推动专业化托育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六是建立健全托育服务科学监管体系。
作者:本报记者 周渊
编辑:孙欣祺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