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国助残日”,也拉开了第二十三次“上海助残周”的序幕。
“帮助”,是这个日子最重要的字眼。
疫情之下,市残联积极组织各区残联做好辖区内残疾人的关心关爱工作,认真回应残疾人的各项需求,协调各基层单位合力破解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关注残疾人必不可少的日常护理用品保供。从一根救急导尿管到一张配药服务网,从一声远程问候到一部疫情专用服务热线……数措并举,筑牢疫情防控的民生底线。
与此同时,作为受助者的残疾人群体也在疫情之中纷纷站了出来,成为助人者。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抗疫一线,轮椅成“战马”,双拐是“佩剑”……同心守护着家园的他们,坚定而又温暖动人。
一根救急导尿管:为脊髓损伤伤友解日常之困
日前,一批由企业捐赠的导尿管运送到了市养志康复医院,并由市残联协调医院将分装好的导尿管向各区残联及伤友进行派送,许多导尿管告急的脊髓损伤伤友终于舒展了眉头。截至目前,经市区残联接力,多方共同支持,全市共派送693盒12010根一次性导尿管,解决了154名脊髓损伤伤友的应急需求问题。
在上海各区“希望之家”注册的脊髓损伤伤友共计千余人,其中需要导尿管支持日常生活的约三四百人。考虑到疫情封控期间,伤友们的居家护理需求,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从3月底开始以直播形式分享康复科普知识、居家康复锻炼及心理调适方法。一日,直播间内的一条简短留言引起了关注:“我们一些伤友现急缺导尿管!”
知悉这一情况后,市残联与养志康复医院立即着手对“希望之家”脊髓损伤人员进行排摸,收集各区伤友导尿管的需求情况;医院专业医生则逐一了解每位伤友具体情况,记录导尿管余量和需求量,指导急需人员向所在居委报备,并用急诊留置导尿管优先解决应急需求。
导尿管是不少脊髓损伤伤友的必备生活医疗物资,且消耗速度快。考虑到伤友们的后续需要,市残联与养志康复医院积极联系货源。一家来自杭州的厂家在交易过程中,得知这批导尿管是脊髓损伤伤友的应急之需,主动提出捐赠7200根各型号一次性导尿管,并在首批发放完毕后,又追加了一批捐赠。
为了能让这批“救急”导尿管顺利到沪,市残联多次与市商务委和医疗器械公司联络协商,希望通过生活物资保供或医药物资专供渠道解决导尿管进沪问题。最终,这类密切关系脊髓损伤伤友日常生活的医用耗材,经过运输、中转消杀和交接等环节抵达上海;由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系快递企业并提供物流资金支持,直接派送给有需要的伤友,或将多种型号导尿管集中发往部分区残联再进行分送。
特殊时期,市区残联与为广大残疾伤友服务的单位及一线人员正通力合作,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持续回应并解决好伤友困难,当好伤友的坚实后盾。当前,阳光“希望之家”、脊髓损伤委员会还在统计伤友需求,除已在“希望之家”注册的伤友外,仍有不少来沪求医滞留上海的伤友及因其他疾病有相关需求的病患,通过“希望之家”或各类求助热线表达诉求。市残联也已与百联第一医药等企业联系将导尿管纳入了本市保供保运体系,让有需求的人能通过医药专供渠道便捷购买。
一部专用热线:24小时待命残疾人所急所难
为第一时间解决好残疾人封控期间的急难愁问题,嘉定区残联发挥区科技助残平台作用,将24小时阳光助残服务热线转为疫情服务热线,第一时间回应封控期间的残疾人需求。目前,热线接到来电600多个,问题已全部解决,残疾人群体满意率高。
24小时热线之所以能发挥作用,依靠的是全新启动的“六有”机制。
有专门助残热线。疫情封控期间,热线来电涉及就医、核酸检测、配药、物资、外出、行动不便等多类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热线专班工作人员打了2300多个协调电话帮助残疾人协调解决问题。同时开通居家期间心理疏导热线和残障儿童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热线,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点对点按需服务。
有专人24小时值守。为保障残疾人封控期间的急难愁问题能够及时反映,缓解封控期间居委会电话量大现象,区残联将阳光助残服务热线8小时工作时间延长至24小时服务机制,由4名专班人员轮值。
有热线公开渠道。热线通过嘉定残联微信公众号、残联网站、文明嘉定微信公众号、嘉定智慧助残服务平台小程序及区五大残疾人专门协会、街镇残联工作群等线上线下渠道进行了公开,让残疾人感到关心就在身边。
有诉求及时登记。为清晰记录残疾人诉求,助残平台专门设计了诉求登记模板,对残疾人姓名、居住街镇居委会名称、具体诉求内容逐项记录,确保第一时间对接街镇,正确表述诉求,快速响应及时有效处置。
有诉求解决机制。实行诉求电话工单解决方案、工单处置状态跟进、交接班责任人无缝衔接等机制。对有关疫情防控政策咨询,由热线工作专班搜集防疫信息,建立疫情防控资讯知识库,确保回复准确无误;对困难、生活急需等诉求,热线专班首先直接帮助电联物资、医疗保供热线处置解决,或联系街镇残联,告知所在居委会协调处置;对各项通道无法第一时间联系情况下,则由专班人员立即报告区残联分管领导,经由分管领导联系街镇领导协调处置。
有主动关爱电话。封控前期,区残联对全区日常独居、孤残的400多名60岁以上残疾人进行了排摸,确定了30名残疾人封控期间为独居状态,通过区阳光助残服务热线定期对他们进行电话关心关爱,及时掌握他们的所急所困并协调解决。
一声远程问候:守护7000重残人士的生活所需
疫情封控期间,浦东新区助残服务员小孙照常给她的服务对象石老先生拨打了电话,电话那头却传来了老先生着急的声音。原来,独居在家的石老先生家中食物快没有了,而他封控在别处的女儿清早为其“抢菜”也没有成功。“老人是位盲人重度残疾人,电话里他十分不安”,小孙赶紧将此情况反映给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残联。街道残联听闻后立即派人为老人送去方便面、包子和香蕉等物资,之后又协调老人所在的居委会帮忙订了盒饭,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
除了物资问题,石老先生在居家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也都被助残服务员小孙一一记下,及时反馈给街镇残联。在街镇残联的积极协调下,许多跟石老先生一样的重度残疾人没有了封控期间的配药困扰,也疏解了特殊时期的情绪焦虑。这背后依靠的正是浦东新区残联在封控期间临时启动的居家养护“远程服务”。
为落实浦东新区核酸筛查和封控管理相关要求,3月26日起,浦东残联全面暂停居家养护服务。“线下服务虽然停了,但是我们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不能停。越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越要服务好特殊对象”,浦东残联要求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通过“远程服务”第一时间联系居家养护的残疾人,告知官方疫情防控信息,主动关心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情况,并开展情绪疏导和对接服务资源,尤其要为重度残疾人链接各类资源,及时协调提供线下帮助,解基本生活之难。
据介绍,浦东新区约有7000名重度残疾人,按照相关政策,配比了1000位助残服务员,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每月提供22个小时或30个小时的上门服务,以保洁、做饭等家政服务为主。考虑到上门服务暂停后,重度残疾人生活中有许多不方便之处,浦东残联的此项“远程服务”,让残疾人熟悉的服务人员与其对接,通过日常的电话关心,及时了解残疾人群体的所急所需。针对独居的重度残疾人,浦东残联还积极与相关街镇沟通,为残疾人联系订餐服务,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张配药服务网:兜住近千名精神残疾人用药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精神残疾人就诊配药需求尤为紧迫。奉贤区残联启动疫情保障服务机制,保障全区精神残疾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及时有效的居家治疗,为850余名精神残疾人送药上门,同时积极协助解决跨区就医、配药困难,让特殊关爱持续在线。
奉贤区残联第一时间制定了疫情期间残疾人服务保障工作预案,紧急调配系统资源,联合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搭建了区残联、街镇残联、村居委三级服务网络,分类摸查辖区内精神残疾人药物储备情况、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保障24小时应急服务;及时提供官方发布的精神障碍人士就医指南和就医配药渠道,公布区内精防机构专人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2012年起,奉贤区开始为重残无业(低保)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服药,目前在册850余人。奉贤区残联联合区精神卫生中心,每两个月为患者开展一次面诊和集中领药,并适时进行体检。“经过长期的看诊,我们的医生已经大致掌握了在册病人的病情及用药情况”,奉贤区残疾人联合会康复服务科科长李红英介绍,疫情封控以后,为确保药物能如期送到残疾人手中,区残联与区精神卫生中心主动沟通、提前谋划,因地制宜调整4月份重残无业(低保)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工作,明确相关药物由社区精防医生到精卫中心领药,并分装好后送至社区医院,再由村居志愿者或助残员组建的“送药小分队”至社区医院取药,然后送药上门。针对其中人户分离的患者,则由户籍所在地残联联系居住地残联,协商送药方式。同时,对因特殊原因急需药品的精神障碍患者还开通了“特快专递”,派专人专车送药上门。
针对部分在区内没有就诊记录的患者的就医、用药需求,奉贤区残联还协调区精卫中心根据实地情况开设线下就诊预约通道,基层残联无缝衔接了解登记患者的相关配药信息,由村居“送药小分队”拿着患者的病历卡和药品清单跨区代配药,解决复诊难题。截至目前,区镇两级残联协调各方资源,共为171名精神残疾人跨区、跨街镇解决了就医、配药困难。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