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到2025年,基本达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步伐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当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成为残疾人共享城市高品质生活的新标杆。
绘就蓝图:残疾人对未来更有期盼
《规划》明确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主题主线,将“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残疾人群众高品质生活”作为主题,将“建设‘底线民生’ ‘基本民生’ ‘质量民生’”作为主线。
《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残疾人群众,不断实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弱有众扶;二是保障基本、适度提标;三是科技赋能、精准服务;四是制度先行、依法治理;五是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规划》分为发展基础,发展趋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保障措施等五部分;提出14项主要指标、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规划》坚持目标和需求导向,聚焦残疾人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领域进行谋划,重点放在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
筑牢底线:残疾人生活更有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海将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保障残疾人就业,持续发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推动残疾人平等就业的示范性作用。
加大对残疾人创业的专业指导,搭建残疾人灵活就业载体,鼓励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居家就业。做大做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多措并举帮扶残疾人实现劳动增收。到2025年,市级扶残涉农示范基地达到20个,培育20名残疾人创业领军人才,推动残疾人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普惠+特惠”的保障原则。《规划》提出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障,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重残无业生活补助为基础,医疗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和“一人一档”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健全因病致贫、支出型贫困等困难残疾人家庭临时帮扶机制,确保各类社会救助保障待遇残疾人应保尽保,牢牢守住残疾人基本生活底线。
《规划》要求对残疾人补贴类社会福利制度适时调整。优化残疾人信息消费、交通出行、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帮扶制度,鼓励城市公园、旅游景区、文化体育场馆向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对弱监护、无监护等缺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探索建立财产信托制度。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把符合条件的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对残疾人实施优惠保险费率,鼓励开发适合残疾人的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产品。
在制定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时,要考虑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
拆除藩篱:残疾人感受有爱无碍
“城市有爱,生活无碍。”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全面落实《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将无障碍设施维护纳入“一网统管”和城市网格化管理。统筹推进全市各类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情况评估制度,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在交通出行方面,要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配备语音和字幕报站系统并保持正常使用,逐步配置公共交通无障碍车辆。研究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对于残疾人专用车辆限时减免停车费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停车场经营者免收或者减收残疾人专用车辆停车费用。在居住环境方面,鼓励老旧居住区加装电梯。进一步扩大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调整家庭无障碍改造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给予补贴。制定并出台《示范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计通用导则及设施设备参考目录》。 “十四五”时期,上海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1000家示范型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在信息沟通交流方面,110接处警、119火警、120医疗急救等紧急呼叫系统实现文字信息报警、呼叫功能,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报警和急救需要。12345市民服务热线实现文字信息报送、交流功能,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咨询、求助、投诉、建议和举报需要。
对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人参加机动车驾驶资格考试提供字幕提示同步语音服务。
开展残疾人智能应用培训,方便残疾人使用随申办等应用软件,帮助更多残疾人接受便捷的社会服务。
数字助力:残疾人畅享智慧城市服务
智慧城市,为残疾人带来更便捷的生活。
“十四五”时期,助力残疾人迈入数字服务新时代。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整合、分析以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建立残疾人数据资源平台,强化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及数据共享交换,对实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精准分析残疾人需求。依托随申办,逐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模式,实现助残政务服务“助残云”、健康管理“健康云”、信息交流“云翻译”、无障碍数字地图“助我行”、志愿服务对接“云助残”等一平台多应用。拓展就业推荐、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法律咨询等线上助残服务领域。加强对残疾人基本生活、康复服务、教育就业等全领域信息应用。打破信息壁垒,打通信息障碍,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赋能残疾人公共服务。
科学整合信息系统,围绕残疾人和助残服务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构建集行政服务、协同办公和业务服务与数据资源为一体的信息系统体系。
凝聚合力:残疾人事业谱写发展新篇
残疾人组织是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智慧型、开放型“四型残联”,持续推进残联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在社区履行服务残疾人职能提供保障,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化社工力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社会力量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协同者。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助残扶残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推进、社会协同运作、多元模式并行、服务项目互补”的新工作模式。制定出台助残志愿服务指导意见,加强“上海助残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助残项目发布、对接力度,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项目对接、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等机制。到2025年,上海将拥有不少于8万名注册助残志愿服务者。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着力推进长三角残疾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深化区域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交通、旅游、辅具适配等领域协作。
平等共享:残疾人社会融合度更高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和老人最迫切的需求。在专业康复机构建设方面,上海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建成市级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为残疾儿童提供以教育康复为主、医教结合为特色的全面康复服务;发挥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服务。在精准康复服务方面,优先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提高救助标准,扩大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目录范围。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在托养照护服务方面,试点开展无法互相照料的老年人与其成年残疾子女等老养残家庭共同入住公益性福利机构。新增2000张重残养护床位,努力实现对18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重残无业人员特别是重度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应养尽养”。在辅具适配服务方面,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推广与应用,为5000户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残疾人家庭提供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每千名持证残疾人配备2名辅助器具工程专业人员。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坚持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形成政府、社会多方支持,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残疾人融合教育体系。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实验基地,建立对口录用机制,提升残疾学生就业率。实现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75%以上。特殊教育教师享有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中给予适当倾斜。
文化和体育,既是残疾人展示自强不息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也是残疾人融合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途径。“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持续开发“线上线下文化”服务产品, “文化进社区”活动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16个市级残疾人文化创意基地。打造“阳光无障碍电影” “阳光艺术” “阳光阅读” “阳光健身”等“阳光”系列残疾人文化艺术精品。鼓励开展各类“残健融合”群众体育活动,增设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体育运动场馆、健身点和健身设施。推动残疾人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建设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设施,科学布局残疾人竞技体育项目,满足残疾人运动员更高质量训练需要。
法治护航:残疾人权益有效维护
法治的阳光照亮残疾人生活。“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继续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研究推动将残疾人就业、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纳入地方立法计划。建立面向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立法征求意见机制,保障残疾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推动全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中增加残疾人代表、委员的比例,为残疾人更好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
相关执法、监督部门依法依规向同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报告一次所负责领域残疾人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把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内容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引导残疾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建强做优残疾人权益保障律师顾问团。依托社区法律帮助站和村居工作联络点,将残疾人权益维护纳入“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健全“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运行机制,优化网上信访系统,畅通反映渠道,及时受理残疾人诉求,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