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在“阳光之家”基础上先后推出了体育文化、日间照料、就业援助等社区助残服务,打造“阳光”系列服务矩阵,努力构建更加贴近社区、贴近残疾人家庭、贴近残疾人的社区助残服务体系。其中,“阳光健身”助力残疾人体育康复,“阳光家园”守护残疾人生活尊严,“阳光基地”为残疾人搭建庇护工场,“阳光院线”为残疾人打开无障碍通道。
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近期,建在徐汇区长桥街道的残疾人智慧阳光健康苑投入使用,为残疾人提供家门口升级版“阳光健身”服务,这也是上海首个体育康复数字化转型“智慧阳光康健”服务点,是全市“阳光”系列社区助残服务的一个缩影和最新尝试。智慧阳光康健苑作为“阳光健身”2.0版,通过大数据场景应用,使用数字化方案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训练服务,如“一人一档”、运动状态全程监测指导、AI评估、居家在线指导等特色功能,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改善身心健康,感受城市温度。在投入使用的近半年中,健康苑已为周边残疾人1588人次提供服务。
目前,全市各街镇已设立200多个残疾人自强健身点,并统一标准配置,包括提供无障碍环境、残疾人健身设备、专业健身指导员等;各点室内不少于50平方米、每次开放不少于6小时、每周开放不少于3天,已成为上海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智力、精神残疾人照护问题一直困扰着其家庭。为了使智力、精神残疾人生活得更自尊自信,缓解残疾人家庭压力,目前全市各街镇已建立起222家“阳光之家”和213家“阳光心园”,分别为5000余名智力障碍人士和6000余名精神障碍人士提供日间照料服务,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锻炼他们的生活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在生活自理、更加自立的同时,为家人减轻负担,逐渐融入社会。
面向中度残疾、大龄再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庇护性社区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目前在全市共设立了164家,为5000多名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阳光基地”为援助对象按月发放劳动补贴,并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各家“阳光基地”还纷纷挖掘社会资源,开发不同的劳动产品,残疾人可通过简单劳动实现“多劳多得”。此外,为每位援助对象按月匹配培训费,用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日常职业培训、职业辅导等,帮助残疾人提升劳动技能,増强就业竞争力。
上海现有近10万视力残疾人,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2012年起,上海启动“阳光院线”工程,通过无障碍电影重新剪辑,增补大量配音解说的方式,让视力残疾人完整了解电影内容。各大商业影院设立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免费邀请视力残疾人走进影院,感受最新最热的影片以及专业志愿者团队带来的现场讲解服务。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街镇无障碍电影放映点覆盖率已达100%。
紧贴需求打出助残“组合拳”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金山区残联立足工作实际,以扶残助残为抓手,聚焦残疾人实际需求,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金山区残联整合区域志愿者资源,牵头成立了金山区助残志愿服务总队、并以街镇为单位搭建助残志愿者分队,以残疾人需求为切入点,积极帮助全区残疾人排忧解难。组织开展了高温慰问、送书上门、灾后清洁等各类志愿活动;举办“喜看家乡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助残服务活动,志愿者“手牵手”带领残疾朋友实地感受家乡的新发展、新变化,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为更好地帮助解决残疾人创业就业难题,金山区残联还搭建了一个专门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金山区残疾人创业孵化园。为充分利用好孵化园各功能区域,区残联不断优化孵化园功能布局,根据当前残疾人就业市场需要,开设残疾人茶艺、绳艺、立体刺绣、竹丝编等20个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共计526人次。同时,在孵化园内创建了“荼小爱”奶茶咖啡原创品牌,吸纳中职特教及以上残疾学生实习,负责饮品制作、店内运营等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今年台风期间,金山区残联迅速行动,精准帮扶因台风“烟花”受灾的残疾人家庭。通过实地查看,了解受灾情况及残疾人需求,帮助受灾残疾人家庭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受灾较严重的残疾人家庭给予精准帮扶,切实保障受灾残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重阳节期间,金山区残联积极开展重阳节系列活动,区残联领导集中走访慰问高龄残疾老人家庭、残疾退役老军人;“敬老月”活动期间,还为全区1141名80岁以上残疾老人送上慰问品,为残疾退役军人开展健康送上门服务。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