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拉都河村蔬菜产业基地项目
就业是民生之基,是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劳动力13.7万人。但由于受地理区位闭塞、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资源开发不够、劳务输出质量不高、劳务保障环境不优等突出问题,劳务经济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面对困难,宁蒗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坚持“4321”齐步走,即4精准、3保障、2提升、1增收,着力打造农民“金饭碗”,闯出一条变脱贫劳动力“包袱”为脱贫致富资源优势的就业富民之路。
“4”:即“劳动力底数精准、转移去向精准、重点对象精准、培训实施精准”四精准。
一是劳动力底数总量精准。抓实动态管理,成立村级劳动力转移信息报送群,建立由89个村(社)包村领导、三个易地搬迁点4名负责人组成的宁蒗县劳动力转移信息报送工作群,精准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时间、务工地点、务工企业、务工收入、联系方式等,扎实摸清宁蒗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切实做到数据真实,账实相符。
二是四级联动精准摸清转移去向。通过89个村(社区)包村领导各自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实时动态管理群(分为脱贫劳动力务工群和一般劳动力外出务工群),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发布实时定位、位置共享等方式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动向,全面摸清转移就业人口去向,截至目前,全县9.2万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向省外转移2.5万人,县外省内转移1.2万人,县内转移5.5万人,分别占27%、13%和60%。
三是重点对象底数精准。按照乡镇以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为单位开展入户核查。县城三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大成新村安置点、温馨家园由县扶贫办、县人社局、县民政局三家部门联合组成15个工作组入户核查。定期全面开展拉网式大排查,把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作为就业帮扶的重点摸清底数、筑牢屏障。至10月底,全县脱贫劳动力4.7万人中累计转移就业3.6万人,其中转移至省外1.1万人,省内县外就业0.4万人,县内转移2.1万人;全县边缘易致贫人口0.7万人中转移就业0.2万人。
四是精准培训提升技能。坚持“对象精准,灵活多样,立足市场”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定向式”就业的三段式免费培训模式。围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家电维修等行业,2020年至今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3.1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达到2.5万人。资助749名“两后生”到上海中职学校和云南技师学院丽江分院就读,与保利集团合作,通过“培训加就业”模式分批输送56名宁蒗籍学生赴河北学习,毕业后对口推荐就业,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实现“订单式培养,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面向农村抓补贴性技能培训,围绕旅游、草畜、果蔬、服务等特色资源开发有针对性培训计划,2020年至今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0.85万人。
“3”:即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激励、维权服务三大保障。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县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全县16个乡(镇)、街道成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劳务工作站。由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乡科级领导干部包村,由各村委会社保协办员、就业扶贫信息员、劳务经纪人、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组成工作队,做到力量下沉、精心组织,构建严密的县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人员、经费、场地、机构、制度、工作“六到位”。实现从家门口到车门口再到厂门口的无缝式对接,今年“点对点、一站式”输送1578人次至省内外就业,做到输出前岗位有对接、输出途中有人护送、输出后有人跟踪服务。
二是推行政策奖补激励机制。整合产业奖补资金、就业专项资金、沪滇劳务协作资金,实行外出务工人员一次性生活补贴及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对稳定就业三个月以上的脱贫劳动力,按省外1000元、市外省内500元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
三是强化跟踪服务保障务工权益。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推进实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有效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加强与驻外劳务工作站联系,督促用工单位落实“五险一金”政策;着力维护农民工薪酬权益等。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建立驻外劳务机构3个,建立县内劳务服务站19个,给农民工一个“家庭式”的温暖。
“2”:即紧扣“创业就业提升、转移质量提升”两大提升。
一是着力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搭建返乡创业平台,落实“贷免扶补”等政策,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亿元,扶持有一定资本、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998人返乡创业,带动二千余人就业;创新就业载体,在宁蒗县金开生物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吸纳653名劳动力稳定就业(脱贫人口335人);挖掘内部就业潜力,全县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岗位、光伏项目安置公益性岗位8920人。以“2700苹果”为标杆,打造省级农业创业示范园区,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农业创业打通渠道。建设“泸沽湖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辐射带动全县15家返乡农民工企业创业就业。
二是全面提升转移就业质量。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就业帮扶车间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工作思路,抓实沪滇协作,搭建供需平台,把“稳存量、保增量、调结构、促增收”作为提升转移就业质量的关键点进行落实。定期组成工作组主动与上海等劳务输出重点区域的劳务中介组织及用工企业对接,设立劳务服务站点,通过省外稳岗走访、省内余缺调节、技能培训等形式,进一步调整转移结构,提升转移就业质量。截至10月底,转移就业总量较2020年底增长0.96万人,省外转移人口较2020年底增长0.41万人,脱贫人口转移就业规模较2020年底增长0.3万人。
“1”:即“实现劳务经济总量”大增收。
劳务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县劳务收入达到28.7亿元,是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9.3倍,比2014年末6.26亿元增加22.44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32%。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劳务经济已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朝阳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蓄势起航的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19)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通过征集对口帮扶地区脱贫群众的笑脸照片,讲述幸福背后的奋斗故事,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