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谢坝乡东礼居林下养鸡场工人谢良红收入水涨船高
地处遵义东北部的正安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这里,上海援黔干部利用“八山一水一分田” “山中林下生金地”的资源禀赋,唱好“产得出” “运得出” “卖得出” “三出”戏,发展出 “好山好水养好鸡”的特色产业,成功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林下鸡成为遵义农特产品中的“金凤凰”。
林下鸡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源于将遵义绿水青山生态美的资源禀赋和上海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有效结合。
临近傍晚,太阳逐渐收敛起刺眼的光芒,从天边坠下,余晖将散开的白云浸染成斑斓的晚霞。芙蓉江畔,金塘坪的树林在红如烈火、橙如枫叶的霞光映衬下,格外夺目。
绚烂的光影下,成群的花秋土鸡或脚踩松针,沿着陡峭的红土坡急速上爬,享用一路上发现的 “美味”虫儿;或振翅跃起,攀上2—3米高的树枝立成一排,悠闲地欣赏周围的美景。
长居此地的遵义市正安县谢坝乡东礼居建档立卡户谢良红也在远处静静坐着,土鸡的散养时段对他而言也是难得的放松时光。
花秋土鸡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黔北特有品种,体型小,生长在贵州遵义海拔约1000米的原生态山林中,环境原始自然、山清水秀、远离污染。加上自幼在枝头嬉戏,林间觅食,采食多样,活动时间长、范围广,鸡肉丰满有弹性,无论是白切还是煲汤,肉味都鲜美醇厚。然而产业发展的乏力,让这一特有种逐步退化,就在两年前,有记录的花秋土鸡数量仅仅是保种中心所剩的最后1000羽,岌岌可危。
▲未脱温的鸡苗。
上海援黔干部的到来改变了一切,通过发展林下鸡产业,不仅实现了“土鸡”变“凤凰”,让花秋土鸡一跃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种,也为谢良红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8月,上海援黔干部李国文挂职正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当时的正安县,是遵义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农村产业基础薄弱。
像谢良红所在的谢坝乡,被大山重重包围,全乡耕地70%以上都是山地,支离破碎,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谢坝乡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25%。乡亲们不是没有走过产业之路,但所有尝试均无法长久。
谢良红今年四十多岁,前些年一直脱不了贫。“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大专,花销大、负担重,再加上四五十岁的年纪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家里还欠了近5万元的外债。”他之前种过烤烟,一亩地能有3000多元收益,但从2018年开始,烤烟地板结,不能续种;后来又养过鹅,但山高路远,根本不知道能卖给谁……
正当谢良红为生计发愁时,李国文来到谢坝调研。
李国文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之前在杨浦区负责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熟悉产业发展和经济工作。他认为谢坝乡绝非一无是处,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就是其最大的资源禀赋——田地少,林地多,对种田来说是件坏事,但换个角度想,这正是为发展林下特色产业量身定制的环境。
合作社体量小,产业不成规模,没有稳定的市场渠道。产业发展没有利用好资源禀赋,更没有从农产品向商品转换上去思考……反思之前谢坝乡所走过的各种弯路,李国文创新采用“上海龙头企业+本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入上海圣华公司以养代培,提升养殖户规模化、科学化养殖能力;由合作社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养殖,再由企业统一屠宰深加工,面向上海市场销售。截至目前,已有30多万羽林下鸡直供上海市场,通过固定分红、务工和订单养殖等形式带动了500余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如今,谢良红夫妇在养殖示范基地务工的月收入已超万元,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导师”。“外债已经还清,剩下的钱都存在银行卡里,孩子们读书也不再发愁了。”谢良红说。
《“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5)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全面小康 一起幸福——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通过征集对口帮扶地区脱贫群众的笑脸照片,讲述幸福背后的奋斗故事,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