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为行业和企业装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脑”,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壮和强壮。数据显示,数实融合的标杆企业劳动生产率、市场份额、营收增加14%-85%,生产周期、订单交付缩短56%-77%。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上,姜锋委员表示,着力推进数实融合,对于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不是一道 “选择题”,而是一堂 “必修课”,更是上海着眼未来构建战略优势、制胜未来全球数字经济竞争的关键一招。
为此,姜锋委员建议:
一是全力推进数实融合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实施数实融合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加快补齐工业认知智能、大规模异构互联、智能调控等技术与工业软件短板。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面向“3+6”重点产业和“新赛道”领域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开展垂直行业数实融合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提升技术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前瞻布局重点行业数实融合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育,加强数实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数实融合重点领域人才纳入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
二是着力打造“智造新实体”,以“产业大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数实融合应用示范,引导实体企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智造新实体”。通过数据协同与AI赋能,构建集市场需求、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绿色低碳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智慧大脑”,形成普惠、敏捷、低成本的数实融合新路径。鼓励大企业牵头打造“链主”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实融合解决方案,有效协同和深度赋能上下游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新业态。
三是加快构建数据制度体系,以数据要素应用赋能数实深度融合。出台数实融合发展指导性文件,制定重点产业和领域数实融合分类指导原则。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平台,在数据资源登记、公共数据共享赋权、数据要素流通使用等方面,争取“数据二十条”在上海先行先试,规划构建数据交易流通服务港,为数据要素更好赋能实体经济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鼓励探索数据模型化、知识工具化、软件服务化等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新模式。制定数实融合技术标准,营造包含数据、测试、评估等服务的产业服务生态,为数实融合提供全链条支撑。
作者:祝越
摄影:叶辰亮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