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19年完成120.5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93.4%的街镇实现无违建创建。今年,上海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
武康路是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个进场开工的架空线入地工程。由于路幅有限、地下管线盘生交错,再加上周边保护建筑、古树名木林立,使之成为全市范围内施工条件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路段之一,具有特殊的“样板”属性。武康路架空线入地的意义,不只是为武康大楼拍一张纯美素颜照,还在于它从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中脱颖而出,率先把精细化管理付诸实践。
上海有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永不拓宽,保留历史路形。以架空线入地为抓手,重塑街道空间、道路格局。高路代表来自徐汇区天平街道,辖区内27条道路中,属于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就有衡山路、余庆路、岳阳路、东平路、桃江路、汾阳路、安亭路等17条。她深知,在历史风貌保护区推进这项工作,“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背后,必须健全协调机制,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和优化方案来破解难题。
高路代表建议,结合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功能定位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要求,为每一条道路制定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的管理标准和更新导则,从而对其中长期工作形成较为明确的管理指导思想。“具体来讲,在平面维度的管理要素上,主要涉及地面铺装,如人行道、出入口、非机动车停车带、树穴、市政盖板等地面设施,各类市政、交通、电力、通讯等附属设施,以及绿化布局配置等;在立面维度的管理要素上,主要涉及沿道路两侧第一层面的建筑立面、围墙、店招店牌、外露管线设备,以及道路空间景观等,体现细部风貌特征,且与道路空间环境相协调,既增强视觉辨识度、活跃空间氛围,又给人沉浸式体验感受、塑造道路品质。”
俗话说“三分靠建、七分靠养”,对于城市道路而言更是如此,后期维护也十分关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主任委员崔明华建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级的基础设施,确定差别化的基础设施维护作业管理要求,试行“一路一方案、一园一定额”等维护管理措施。
相关链接:
眼睛不能只盯着路面上,而是要绿化、灯光、景观、维护等全要素推进,努力追求专业、审美、治理的高度统一。这项名为“全要素”的道路环境整治,市住建委等部门正在联合推进。据了解,最新印发的《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烘托 “做减法、全要素、一体化 ”原则,贯穿运用于市政道路建设及整治工程设计、建设养护与运营管理的全流程。目前已在徐汇、长宁、黄浦等重点区域道路开展全要素整治试点——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隐形井盖,同步实施电站装饰以及绿化提升。截至目前,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新华路、华山路,均已完成全要素整治,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长宁区新华路
新华路常年车流不息,交通繁忙,但机动车道路幅仅10米,双向各1根机动车道;人行道上每隔7米就有一株百年梧桐树;两侧基本都是居民小区且遍布着各类历史保护建筑、老洋房和老弄堂;地面之下,新老管道纵横交错,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开展架空线入地工作,既要减少对居民影响又要保护好历史风貌,难度很大。
新华路全路段2.2公里基本竣工,累计完成电缆入地4.76公里、割接空中信息线缆 422根,拔杆292根、立杆77根,减杆率73%。350余株梧桐树冠交汇成一条长长的林荫道,让这条国宾道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
通过专班牵头抓推进、专人服务“全天候"、专家“会诊"解难题,长宁区最终递交了一份全过程“零投诉”的优异答卷,让周边居民成为架空线入地工作代言人并纷纷点赞,同时也让这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实现华丽大转身。
▲黄浦区环人民广场
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黄浦区的人民广场、新天地、外滩和豫园都是海内外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镜头中蓝天白云间纵横交错的各种线缆不仅是破坏城市形象的“黑色蜘蛛网",而且还是漏电走火的“隐形风险源"。
面对区域上空交织缠绕的“黑色污染”,黄浦区找准了支小马路路段分散、前期整治缺乏整体效应、老旧小区推进缓慢等关键症结,探索实施“成片规划,分期实施"的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方案,聚焦“两个示范区、三片重点区、两条主干道"的整治区域,强势推进,合力攻坚,做到以架空线入地整治为契机,整体提升重点区域的环境品质。目前,已打造完成“西藏路一复兴路一南北高架一南京路"约18公顷的环人民广场区域(包括人民广场、新天地周边)无架空线示范区,当游客漫步南京路,游逛新天地的时候,抬头可见开阔明朗的天空,放眼皆是整洁优美的街景。
▲徐汇区肇嘉浜路
肇嘉浜路是上海“三横三纵"主干道之一,连接着打浦桥、徐家汇两大商圈,沿线分布的4个地铁站、32条公交线导入大量人流。独具特色的大尺度中央景观绿化带,更是靓丽的地标性风景线。美中不足的是,沿线随处可见的架空线和立杆造成了视觉污染,还隐藏着立杆倒伏、电力火灾等安全隐患。
肇嘉浜路作为首批重点道路,率先启动架空线入地与合杆整治改造工程。最难的是,传统的排管敷设开挖路面将不可避免地大规模搬迁中央绿化带,封路施工影响市民通勤以及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徐汇区想方设法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改造地下人防工程,系统提升优化地上环境,并通过党建联建、调研走访等切实解决居民诉求,以最小影响实现肇嘉浜路架空线入地的最佳效果,满足群众“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功能转型、综合利用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者:史博臻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