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酝酿了民族工业与现当代文学的弄堂马路
上 海作家王安忆在 《长恨歌》 里曾写上海的弄堂风情,“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 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这是有人间烟火气的感动。”一条愚园路,上演了程乃珊的 《蓝屋》,酝酿了王安忆的 《长 恨歌》,见证了张爱玲的 《红玫瑰与白玫瑰》。
愚园路,顾名思义,先有愚园,才有了路。愚园路初辟于清宣统三年 (1911年),系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辟筑之路,以东端当时的沪上名园“愚园”命名。东起常德路,西迄定西路,全长2.7公里。20世纪初,愚园路的地理 位置算是东邻市区,西接郊区,交通便利,价格也相对低廉,中外达官商贾纷纷在此择地建筑花园洋房,于是成为沪西高级住宅区之一。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亦是时间交给人类最直观的历史印记。
愚 园路的精彩在羊肠小巷里,也在弄堂深处。上海人喜欢用“弄”来表述一条路上的曲折。弄内,又分出若干号。号对应的才是具体哪幢房子。愚园路最西端有 1600多弄,这在上海的路中或许算不上最长,但在一条花园洋房集中的路上,就意味着数千处的私家小楼,由于当年是各家各户自行设计建造。这也造就了中国 私宅建筑艺术在民间的一次辉煌。
作家程乃珊在愚园路住过30载春秋。多年用笔墨打捞老上海故事的她,对愚园路更是如 数家珍。程乃珊的童年是在距离愚园路不远的南京西路陕西北路上度过的。那时候,离家不远的那幢位于铜仁路上的绿房子一直令她着迷,长大以后,程乃珊了解到 它的主人是上海造漆大王吴同文,而建造者则是著名的建筑大师邬达克。许多年后,她却与这幢房主的外孙结了婚,搬到了相隔不是很远的愚园路一栋三层小洋楼 里。
在程乃珊的回忆里,安静的愚园路在很长一段时间两旁几乎没什么高层建筑,有的只是浓荫蔽日的法国梧桐。1970 年以后,愚园路上才有公交车开来开去。上世纪80年代,路边破墙开店,又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原本的愚园路,藏到街后边的里弄里去了,这就是愚园路的洋房 看起来都陷得很深的原因。
说愚园路是上海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毫不为过。1376弄的亨昌里可以说是愚园路上最为著名 的红色弄堂之一,建于1925年,由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合股建造。192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机关刊物 《布尔塞维克》 就在弄内34号创刊(原亨昌里 418号)。1320弄的新华村则与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有关。她曾居住在这个独立双联排式花园别墅的1号(现18号楼)。1948年,三大战役打响,为 庇护革命同志,董竹君将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 与凡尔登花园两幢洋房顶出,用所得款项买进新华村1号。从此,这里便成为地下党员们经常会面的地点。
愚 园路1136弄,因汪公馆而名噪一时。现在,这幢房子已然成为了长宁区少年宫的所在。周末只要路过,总能听到窗户里飘出各种各样的器乐声和孩子们的嬉笑 声。如今的愚园路,在所有原法租界的马路里,有着独特的味道。它不事张扬,经营的多是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有一两家躲在深宅里的本帮功夫菜馆,吸引着想尝正 宗上海菜的饕客。在一些文学爱好者的记忆里,施蜇存大师和傅雷夫妇,都曾在愚园路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