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愚帖学代表作品。
本报记者 钱好
“禅心剑气相思骨”,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马公愚自镌的这一方印章,恰是其性格的自况——内心恬淡,气带侠义,骨子里则是性情中人。2月5日至2月9日,为纪念马公愚诞辰120周年,马公愚书法作品展及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展览共展出马公愚先生书法、篆刻、绘画作品100余件,以及有关文献史料、图片等,其中有不少资料为首次公开面世。本次展览涵盖了马公愚从青年、壮年直至老年的书法作品,从中可以完整地追索艺术家一生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马公愚书法作品集》、《马公愚书法展史料特辑》、《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年谱》、六集纪录片《书画传家三百年》同时发行。
马公愚,名范,字公愚,晚号冷翁,是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于1894年出生于温州百里坊,其马氏家族以“书画传家三百年”著称。马公愚幼承家学,工诗文,擅书画篆刻,有“书法宗匠”、“艺苑全才”之誉。一生治学严谨,书、画、篆刻均有极高造诣。其作品在中国美术展览会、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等海内外大型展览中展出,广受赞誉,著有《书法讲话》、《书法史》、《公愚印谱》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建国后六七十年代,马公愚和沈尹默、邓散木、潘伯鹰、白蕉、章士钊、乔大壮、汪东、曾履川等人,在上海高举“帖学”大旗,崇尚晋唐,力追“二王”。马公愚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极强的书法功底而成为“帖学”群体的首要人物之一。这一群体在共同审美理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上海书坛的发展,使得“帖学”在式微了300多年以后,重新兴盛了起来。
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认为,马公愚是海派书法的杰出代表,是20世纪上海艺术界无法绕开的名字。回顾马公愚的作品,体会其中对传统的精深把握,在当下显得迫切和重要。
在马公愚纪念展研讨会上,众多相关艺术家和学者围绕马公愚先生的生平、交游、教学、艺术成果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期间也带出了不少往昔回忆。作为曾受业于马公愚的学生,上海书协顾问韩天衡说,小时候最喜欢在上海热闹的街区,一家家看店门口的“榜书展览”,一件件都是名家书法,而其中数马公愚的榜书最多。马公愚的书法四体皆能,任一字体都十分精纯,而绘画、篆刻也都颇具功力,没有一般画家、篆刻家固有的“职业习气”,气度雍容。他还“爆料”了恩师的一件趣事:当时有许多对书法不懂装懂的人,“半桶子水”却喜欢大放厥词,马公愚就教韩天衡一个的诀窍,在每幅字中放几个异体字,“看他读不读得出来”。其实在此次展出的许多幅书法作品中,都“埋伏”着个别异体字,从中也能看出马公愚的性情不单有“禅心”,对付庸人也有毫不相让的“剑气”。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展览中的近20块文史资料专版集中反映了马公愚的家世、生平,以及在上海的主要活动和代表作品。重点是马公愚执教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期间,为学校书写的《大夏大学校舍第一座奠基记》、《群贤堂铭》、《思群堂记》、《大夏大学十周年纪念颂》等碑文拓片,以及相关题签、题记、信札等内容。很多内容是首次披露,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马公愚一生积极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1919年,马公愚曾和郑振铎、沈卓民等73人在温州组织永嘉新学会,发表宣言,提出“改革旧思想,创立新思想与新生活”的主张。次年,永嘉新学会创刊《新学报》,宣传“破除阶级”、“妇女解放”等新思想。1926年后,马公愚定居上海,从此活跃在上海文化界长达40多年,曾参加寒之友社、天马会等艺术团体,担任上海美专(今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和大夏大学教授,为西泠印社早期会员。1929年,他曾发表《全国艺术界的责任》一文,直陈当时艺术界各自为阵的偏狭状态,呼吁艺术民众化和民众艺术化。其中的恳切文辞,许多放在今天也仍有现实意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