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艺节目的投资是美国的10倍,大多用在大牌明星身上,而一线明星资源基本已被开采完毕。”“生搬硬套国外火爆模式,而不去进行本土化改造,如何打动人心?”在上周末举行的上海电视节“中国模式日”现场,国内外一线综艺工作者与学者共同聚焦目前国内综艺市场的乱象,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逐渐脱离对高成本影视明星的依赖,起用普通人拉动内容创新;从全盘引进到输入更多本土元素。这两大趋势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共鸣。
“拼明星”不如比创意
“在美国一档A类综艺节目的单集投资成本约为250万美元,这个数字仅是A类美剧单集成本的一半。而中国综艺早就进入了‘亿级’时代,成本达到国产电视剧的20多倍。”在一场聚焦模式创新的论坛中,一位国内综艺制片人士给出的数据让身边的英国制作人连呼“不可思议”。钱都去哪儿了?虽然制作方始终不肯透露具体数据比例,但他们承认大牌明星的加盟费是投资的“大头”。与国外综艺素人明星化的手法不同,国内综艺目前的常态依旧是“拼明星”。明星的“综艺首秀”让节目组抢破了头,屏幕上甚至出现过一位明星同一时期现身多档综艺秀的现象。某业界资深制作人透露,目前的国内真人秀市场,一线明星资源已被开采完毕。
如今没有“亿级”投资,都不好意思做综艺——国内综艺已经成为一场资本的狂欢。大资本繁荣了综艺市场,却也让节目失去了试错的勇气,什么类型火就一窝蜂全上,打开电视机到处都是明星跳水、哪里都有星爸带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综艺节目的“去明星化”逐渐成为业界共识。论坛现场,一档叫《酒吧》的海外综艺为中国综艺打了一剂“强心针”。节目让24名普通人共同经营一个酒吧,从开业到装修、进货、接待,每一个细节都被记录下来,最后通过观众的投票评选“经营之王”,节目收视率惊人,终于证明“拥有好的创意即便没有明星撑场面依旧可以吸引观众”。
本土化呈现比抢购版权重要
“目前的综艺节目,比的已经不是谁家抢到了好版权,而是哪家能把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本土情感嫁接到海外节目模式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在论坛上指出,中国综艺的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各种“山寨”;中级阶段是模式全盘引进;高级阶段是本土化嫁接;最高阶段则是自主原创。目前,国内综艺市场正处在中级与高级的中间位置,如何将海外综艺的经典元素,自然嫁接到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必须进行。
“模式引进”是前一阶段中国综艺的关键词,而中国情感与中国故事应该是撑起海外模式的灵魂,本土化的细节呈现与情感引导已经成为当前热门综艺的共同特点。《奔跑吧,兄弟》总制片人俞杭英指出,节目中除了密集的笑点与年轻化的表达外,拉动高收视率的还有“本土元素”——“老鹰捉小鸡”“穿越到民国”这些都是节目组的原创项目。她还爆料说,在一档引进自韩国的亲子节目中,为了强调本土情感,节目组甚至与版权方发生了不少“冲突”。在原版节目中,韩方制作人安排了一幕孩子为父母洗脸的情节,明星父母的脸被孩子揉搓变形的画面成为一大笑点。中方觉得,孝道的娱乐化表现并不妥当,要求将洗脸改成洗脚。为了这个细节两方制作人竟然停下紧张的拍摄工作,讨论了整整两小时。最终节目以洗脚的方式出现,虽然没了笑点,这个情节却获得了极高的点击与观众认可。
文汇报记者 张祯希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