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剧《大不列颠》西区版剧照。
梧笛
文艺爱好者们跑到伦敦,最经典的动作就是在希思罗机场拿本免费又好用的《伦敦观剧指南》。这本小手册由伦敦剧院协会,代表伦敦西区主要商业及非商业剧院制作人、所有方及管理者的非营利组织所编,双周出版,全英共发行135000册,除汇总西区剧院所有当季节目外,还包括西区外剧院的节目精选,伦敦各剧院区的地图以及地铁示意图等等,总之一本在手,选戏不愁。
伦敦剧院协会另一大造福民众的功能就是,每年年底到第二年年初,都会推出一个叫“到伦敦看戏”的活动,其间观众可以巨大的折扣购买各种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的门票,可选剧目超过30种,并且还都是西区的大热门。订票和送票费当然也一并免去。伦敦平日里可看的演出太多,再落力观赏也免不了会有几出“漏网之鱼”,该活动则提供了极好的补课机会。
理查·比恩《大不列颠》:在搞笑中针砭时事
去年“到伦敦看戏”期间,跟好友剑桥女一起去补看了火爆得不行的《分身乏术》。该剧由理查·比恩根据意大利喜剧家哥尔多尼的超级经典《一仆二主》改编,大不列颠国家话剧院艺术总监尼古拉斯·希特纳执导,2011年在该剧院成功首演后移师西区,还跑去了百老汇,主演詹姆斯·科登藉此拿下2012年托尼奖的最佳男主角;2013年在澳洲巡演,同时还到访香港国际艺术节。
开场后才明白,《分身乏术》之所以爆红,并非因为它的祖宗是戏剧经典,而是因为编剧已经把它活活整成了英伦版“开心麻花”——比恩不仅将故事由1743年的意大利搬到1963年英国海滨的布莱顿,关键还大刀阔斧地往里投入了各种无下限的英式槽点,全场观众被挠挠得从头笑到尾;而我跟剑桥女呢,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默默对望了不下数十次——英国人真够低能啊,如此肤浅的戏居然还能这么受欢迎……这编剧什么人呐?幸好戏票打折。
不过事后一想,那次观剧的经历大约就是所谓“某某被雷劈”的典型。其实“开心麻花”这种类型的戏,看得开心就好。跟闹剧纠结文化内涵,就像跟木偶剧去纠结戏剧质感一样,实在意义不大。
而上月去伦敦,拿了本免费小册子一翻,简直惊呆了:正是这位理查·比恩,同期居然还有两部新作在伦敦上演,另有一部音乐剧即将上档:依旧由当初《分身乏术》的导演希特纳执导的《大不列颠》;在高大上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演出的《皮特凯恩》;以及由舞台演技一流的“邦女郎”杰玛·阿特登领衔,英国全能型导演王兼得奖专业户、艾尔米达剧院的艺术总监鲁伯特·古尔德导演的《达格南制造》。
缓过神后,决定去见识见识比恩先生看来十分叱咤西区的新近水准,于是挑了部《大不列颠》。海报上说该剧是关于“警察、媒体和政客”,貌似比上次看的闹剧要有内涵许多;何况该剧夏天在大不列颠国家话剧院演出时担当女一号的比莉·派珀,以及转至西区后换成的露西·彭趣(曾在伍迪·艾伦2010年那部《遭遇陌生人》里扮演应召女郎)又都是我的心头之好。
万万没想到,对比恩的偏见确实被这出《大不列颠》全然颠覆。上半场极度搞笑,下半场则是搞笑加深刻,看完一回味,又觉得连上半场都深刻起来。海报上宣传的“警察、媒体和政客”主题果然没有骗人:虽然剧情完全属于虚构,但编剧还是非常巧妙地通过对小报《自由媒体》那位野心勃勃的女编辑佩吉·不列颠职业经历的描述,将过去五六年间在英国极受关注的孩童绑架案、媒体窃听案与国会议员开销丑闻案交织回顾了一番——与之相关的整个生态圈也被比恩编成一幅惟妙惟肖的、辨识度极高的漫画,自开场第一分钟起,针对各个要点上腐败和无能的嘲讽就如同空袭般铺天盖地,并且完全停不下来。
今年6月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就《世界新闻报》窃听案宣布裁决结果,而几天后《大不列颠》便在该剧院开演。为了不对裁决的公正性造成影响,这家剧院免去了该剧所有的前期宣传,连彩排也都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毕竟剧中确实有与《世界新闻报》前任主编丽贝卡·布鲁克斯、前任编辑安迪·库尔森甚至大老板默多克等人一一对应的角色。但比恩调侃的范围绝对不止这简单的“一一对应”:《自由媒体》的宗旨是“我们不懈努力,替你毁掉别人的生活”——此等生态圈的荒谬性与破坏力,才是编剧聚焦的重点,剧本本身也因此显得生动、深邃,也悲悯了许多。
恩达·沃什:双倍于《等待戈多》的黑色荒诞
热爱文艺范儿的,想必都熟悉2007年那部爱尔兰小清新电影《曾经》。这出奥斯卡获奖片,2011年被改成音乐剧搬上了外百老汇的舞台,几个月后便正式进驻百老汇,曾获得8项托尼奖包括最佳音乐剧以及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2013年开始在伦敦常演,今年4月便斩获两项奥利弗奖,包括该奖的首个杰出音乐成就奖;今年11月起,更将由爱尔兰知名歌手罗南·基汀(电影《诺丁山》插曲演唱者)担当剧中男一号。而这部音乐剧的剧本,正是由同样是来自爱尔兰的才子恩达·沃什所创作的。
沃什1967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之后迁至科克,1993年起开始写剧本,1996年凭残酷青春剧《迪厅孩童》一夜成名,在都柏林艺穗节和爱丁堡艺术节上均获得奖项肯定,2001年该剧还被改编成电影。至今他已创作了17部舞台剧、2部广播剧、3部电影、一出音乐剧及一部歌剧台本。
而即便是如此有才且多产的剧作家,也有过不堪回首的人生低谷。刚搬到伦敦那会儿,他深受焦虑情绪折磨,整整两年无法走出阴影,总是重复某些强迫症的举动,比如必须在每天的同一时刻喝下一杯水,以及去同一家咖啡馆点同样的午餐。
当然在一部《曾经》过后,这一切都成了曾经的往事。如今的沃什可谓功成名就,与担任《金融时报》时尚编辑的妻子在伦敦过着安逸的生活——但看得出,艺术家骨子里那股犀利劲儿终究是日常的舒适所难以驯服的:今夏其新剧《霸力拓客》在爱尔兰最大的艺术节——高威艺术节首演,之后又搬至伦敦的大不列颠国家话剧院演出,以高指数的荒诞性以及巅峰级别的抽象度,着实令全英观众大跌眼镜,几乎被震撼到凌乱的边缘。而戏票倒是在哪里都很抢手。
其实,实验精神原本就是沃什的拿手好戏。哪怕是《曾经》这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原材料,经他之手处理,都能立刻焕发神采,靠着一改百老汇音乐剧传统路线、独树一帜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何况是完全由他原创的《霸力拓客》,更何况这出剧还由他本人执导。
同沃什之前的一些作品一样,这出剧里的两个主角“1”和“2”如隐士般与世隔绝,生活在一个灰暗破败的封闭空间内,生活内容便是重复各种呓语以及神经质的举动,包括关于兔子和苍蝇的讨论,脱衣洗澡穿衣,吃饭听唱片跳舞戳气球,还时不时冒出对其幻想中的爱尔兰小镇“霸力拓客”的种种描述。突然有一天,那面画满“霸力拓客”居民肖像的墙轰然倒塌,角色“3”极为霸气而优雅地闯入了属于“1”和“2”的幽闭天地,随后以同样的姿态说出他的决定:两人间可以有一人随他出去,代价是另一人必须寻死——“3”离开后,死亡确实降临,但承诺中的出走却并未实现:全剧在一个诡异的小女孩走上台后,戛然而止。而直至终了,始终弥漫在剧中的不安与恐慌情绪都没有消散。
这样的戏码,可以说它是没头没脑的黑色喜剧,也可以说它是《等待戈多》的最佳继承——只是这部剧里,连所谓“不在场的戈多”这个概念都被全然斩去,只剩双倍的荒诞。于是该剧甫一出世,所获的评论便直接朝向极端两头:爱它的爱死,恨它的也足够入骨。不过所有人倒是都对三位主演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毕竟,在台上整整90分钟,仅靠台词和形体功夫撑足一部几乎无剧情、却又可以说有一百种剧情可能的话剧,绝非易事。好在演员阵容是百分百的“梦之队”,包括沃什的老搭档奇连·墨菲,(由其主演的BBC剧集《浴血黑帮》第二季新近开播)以及米凯尔·墨菲,更有曾主演电影《哭泣游戏》的史蒂芬·瑞加盟。
通常而言,此类“形而上”指数较高的剧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一不小心就会显得十分“高大上”——毕竟无论观众是王公贵族或知识分子,还是工人阶级,或者干脆是兴致勃勃的游客,一不小心就会感觉“没看懂”——而最大的坏处就是特别容易让人看不下去。《霸力拓客》倒是打破了这种惯例:哪怕剧情令人迷惘,台上演员优质的演技与情绪传达还是会吸引着观众将全剧看完,至于之后是否感觉它“高大上”,就见仁见智了。
沃什有名言曰:“你不必什么都懂,心里自会明白。”
(作者系国际艺术策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