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国两会上热议的公共卫生体系“重塑升级”,在上海有了新的“落子”。
5月26日,复旦大学发布“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针对本次疫情暴露出的“医防脱节”等问题,提出以大公共卫生学科群发展为着力点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公众健康教育等学科新增长点,为上海建成全球最安全城市、为中国特色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智慧。
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称,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工作得到了全球认可,但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了不少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复旦的公共卫生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家也感受到,与国家和上海对建设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也有很大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疫情相对平静之后,我们的科研力量可以沉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针对这些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复旦大学整体性解决方案。”桂永浩表示,此次向社会发布这一行动计划,既是向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为激励复旦师生共同努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学科创建于1928年,开辟国内同类学科的先河,学科实力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血吸虫病防治、甲肝暴发的病因研究、肝癌病因研究、桑毛虫皮炎、SARS、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不明原因脑炎等多次国内历史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与传染病相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对和解决中始终冲锋在前,屡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复旦公共卫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等相关学科再次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在公众预警、临床救治、决策咨询、防控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上海和国家成功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顾名思义,透露了经历此次疫情复旦将力推公共卫生学科群的计划。
具体来说,比如,针对本次疫情暴露出的“医防脱节”问题,该计划特别强调和布局了公共卫生学院和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一体化建设,致力于构建医防结合和医教研协同发展模式。
这一“公卫学科群”将与复旦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应急管理、城市和全球卫生治理、心理与精神卫生等一些新的学科方向的建设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上有新探索。
该学科群行动计划还提出搭建全链条的科研体系,创造一条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学科发展模式。应对诸如新冠病毒这样的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科研力量也都是在摸索科研系统攻关模式,复旦这项探索具有引领意义。
此外,复旦公共卫生学科群行动计划还特别强调面向社会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以及在全球健康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
2013年,复旦就把全球健康作为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希望通过这次公共卫生学科群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拓展加深与国际顶尖高校的合作,构建全球的国际公共卫生学科联盟,共同推进一些对人类命运至关重要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气候、环境与健康等重要问题的研究。
作为公共卫生学科群发展计划的“第一重要举措”,“复旦大学唐仲英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项目同日公布。
副市长宗明与会。
作者: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