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手术,手术机器人有望成为医生的好助手,引领更精准的手术时代。
5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宣布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实体运行,将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就建在医院里,上海九院创新搭建平台,让医生与工程师深度“握手”。
近年来,上海第九人民院依托学科特色和高水平研究平台,坚持创新发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坚持学科平台与国际接轨,坚持基础与临床协作攻关,深入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做到让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临床。
九院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正是推进产学研医工结合、推进成果快速转化、实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的重要载体。
九院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于2018年成立,是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设立的首批临床转化中心之一。九院与交大已有几十年深远的医工合作基础,此次与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再次开展深度合作,以医院临床应用需求驱动该中心开展实质性医用机器人研发,在医院选址、并实体化建设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使研发工作更贴近临床应用。
该中心采取交大、九院同步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引导开展具体工作,目前已入驻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颅颌面截骨机器人、颌骨重建机器人以及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4个研发团队,加速推进九院有学科特色、前期研究成熟的手术机器人迈向临床转化应用。
口腔颅颌面科沈国芳教授领衔颅颌面截骨机器人项目组针对手术机器人截骨位置及深度反馈控制问题,创建多模信息融合的激光截骨技术平台,现已搭建手术机械臂,设计3D 打印固定板,将进一步开发颅颌面激光截骨手术机器人系统,旨在使截骨手术更精准、微创和安全。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教授项目组针对下颌骨重建手术的若干关键问题,已初步开发完成“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目标促进下颌骨重建外科手术向个性化、安全化、精确化与微创化方向发展,代表数字化口腔颌面外科方向。
眼科范先群教授项目组开发研制了眼眶外科内镜导航系统,研究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提出内镜导航引导下的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实现了高精度眼眶截骨、磨削等高负载刚性操作。项目组计划进一步开发完成内镜导航监控下的主动-主从相结合的增强现实眼眶外科机器人系统,实施复杂眼眶手术。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吴皓教授团队联合交大及企业,开展国产听觉植入手术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初步已完成耳科手术机器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装置、预弯电极植入装置的设计及样机制作,有望在近年实现临床转化,造福患者。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治疗双侧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的最有效手段,九院团队自2019年10月起应用RobOtol耳科机器人开展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成功实施近10例手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最小年龄仅1岁(世界最小)。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杨广中教授对医院内建立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高度认可,认为这是海外医院都很难完成建设的平台,使临床医生和工程师能真正“握手”,共同迈向人工智能医学应用。
九院院长、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吴皓表示,希望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能始终瞄准医疗机器人技术国际前沿方向,对接国家高端医疗器械装备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建设高水平的医疗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究、技术转化及临床应用,最终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作者:唐闻佳 沈慧青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