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探戈、流行、电影配乐……古典乐界的跨界组合常有,而以十二把大提琴为演出编制、享誉世界的成功室内乐组合,似乎仅此一家——“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
昨晚,这一组合献演上海大剧院,诠释了十二首安排曲目和三首加演曲。轻松欢快的气氛,让有的观众忍不住在乐章间鼓掌,看到他们被打断,作为“十二把大提琴”的首席,路德维格·匡特反而并不在意这些细节。古典乐的条条框框并不能圈住他们和他们的观众,用音乐本身带给当代观众发自内心的欢乐,或许正是这群跨界艺术家的追求所在。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音乐会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图为演奏家们演绎赫曼·哈普菲德《时光流逝》。(叶辰亮摄)
“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是柏林爱乐乐团中历史最悠久也最出色的室内乐组合,于1974年由乐团大提琴手鲁道夫·魏因斯海默策划组成,受到时任音乐总监卡拉扬的首肯,至今仍是史上最高水平大提琴组合的代名词。乐团由14位独具个性的音乐家组成,演出编制是12人。
成立40多年,“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不断尝试超越,曲目变化多元,不论是列于首选的古典曲目,或是带有南美风格的探戈等乐曲,都在十二把大提琴的弓弦之间,呈现出超越原曲的特殊风格。2017年,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在“德国回声音乐大奖”夺下“年度最佳跨界专辑”,从巴赫、文艺复兴的音乐到最新的哈利波特电影主题曲,乃至邀请柏林爱乐指挥西蒙·拉特尔共同唱饶舌歌,他们都能展现让人会心一笑的演奏。
有意思的是,他们14个人不仅是出色的乐手,多数人还兼着其他的身份:大厨、魔术师、编曲家、昆虫学家、雪板教练、金融专家、家具设计师……这让人忍不住想到冰岛足球队的段子。相比于足球队,他们好像更忙碌:不仅要作为大提琴声部成员,参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正式演出;还要见缝插针在世界各地舞台完成“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的表演,他们是同事、挚友和灵魂的伙伴,无需指挥就能达到无懈可击的和谐;此外,他们更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中,寻求多重身份带来的艺术碰撞与灵感。
路德维格就喜欢一个人步入森林,在山野里聆听昆虫声音。兴之所至,便在山林中拉起弓弦。昆虫不会像台下的观众那样时时回应自己的演奏,意识到自己的演奏好坏与否,这种反差让他觉得很迷人,或许是更能让他找到内心的宁静,遵从自己的音乐感悟。
柏林爱乐乐团的年演出场次平均在135至140场左右,这意味着,作为组合,“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几乎只在歇夏时才能巡演,组合每年的演出场次只能控制在15至20场间。不过乐手们显然很满足,倒不是身份多元而力不从心,而是为观众着想——若是太频繁地露脸,观众是不是会失去新鲜感?
关于这一点他们倒是大可不必担心,不管是《卡萨布兰卡》的主题曲《时光流逝》、被多部电影使用的爵士经典《大篷车》,还是改编自肖斯塔科维奇为苏联电影《第一梯队》写的插曲有德国作曲家威廉·凯瑟·林德曼专门为他们改编的一系列跨界曲目,和他们不断的自我创新探索,观众又怎会失去新鲜感?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