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本年度上海夏季音乐界(MISA)开幕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主厅隆重上演。在即将上任的第26任音乐总监梵志登的率领下,近年来一直担任驻节的纽约爱乐乐团,以一场充满哲理、温情与奇妙想象的音乐会,为夏日中的上海爱乐者开启了令人期待的MISA音乐之旅。
2018年,恰逢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作家、音乐教育家和钢琴家伦纳德·伯恩斯坦诞辰100周年,作为20世纪美国音乐的象征性人物和开创纽约爱乐黄金时代的“桂冠指挥家”,伯恩斯坦为后世留下了《第一交响乐“耶利米”》《西区故事》《奇切斯特诗篇》《小夜曲》等不朽名作。而纽约爱乐以大师一生挚爱的作品拉开本年度MISA帷幕,并以专场音乐会作为向这位音乐巨匠的致敬,也成为今年夏季音乐节最令人瞩目的主题。
音乐会上半场的唯一曲目,是伦纳德·伯恩斯坦1954年根据哲学家柏拉图的《会饮篇》而作的《小夜曲》。这首小提琴与弦乐、打击乐的作品是作曲家阅读柏拉图的对话集《会饮篇》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原作中依次出场的诡辩家保赛尼阿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医生厄里什马克、悲剧家阿伽通、政治家亚尔西巴德和思想家苏格拉底,从各自不同角度阐述了古希腊时期的哲人们对于“爱”的观点。伯恩斯坦的音乐如同《会饮篇》中的对白一般,是一连串相互关联的爱的宣言,时而深沉委婉,时而神秘狡黠,时而活泼愉悦。
《小夜曲》的主题是对爱的赞美,但这部作品突破了人们心目中对这一体裁的故有印象,音乐形象之丰满多变,内在情感之跌宕起伏,演奏技巧之高深艰难,更像是一首高难度的小提琴协奏曲。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之间的对话,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乐章开始部分的赋格段落,将作品的对话主题首次完整呈现的同时,也以赋格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将古代哲人的思辨对话以现代乐思加以呈现。
担任小提琴独奏的雷诺·卡普松,是当今世界相当活跃的法国小提琴家,他不仅与世界一流指挥、乐队多次合作演出,也录制出版了许多古典音乐唱片专辑。虽然《小夜曲》并不是一首通俗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其中包含了20世纪音乐常见的大量不谐和音和极其复杂多变的节奏,但这些都被雷诺·卡普松处理得游刃有余,他那温润细腻的小提琴音色,绝佳的音乐节奏感,将作品中古代哲人与当代音乐家之间的跨时空对话表现得精致完美。
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他加演了格鲁克的《旋律》(选自歌剧《奥菲欧》),独奏小提琴奏出的绵延悠长旋律,以及如丝般熠熠生辉的音色,如同山谷中的清泉般沁人心脾。
下半场的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纽约爱乐乐团的保留曲目之一,包括伯恩斯坦在内的历任指挥家,曾经在不同场合无数次演奏过这部脍炙人口的交响佳作。这部作品也在马勒的全部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马勒中期交响乐三部曲的开篇,标志着作曲家音乐风格的转型,悲哀与欢快、绝望与希望、沮丧与癫狂,所有这些对立情绪随时迸发于乐思之中。马勒写作此曲的1901年正经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与大家闺秀阿尔玛的邂逅相交,使他长时间遭受压抑的心灵获得了难得的安宁。
昨晚,在外形酷似好莱坞影星杰森·斯坦森的待任音乐总监荷兰指挥家梵志登率领下,纽约爱乐乐团以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度演绎了古斯塔夫·马勒的这部经典名作。梵志登的指挥手势简洁明快,对于大型交响乐队的掌控显得理性又不乏激情,在他张弛有度的调配下,纽约爱乐乐团在下半场的演出渐入佳境。
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乐团的铜管乐声部,从第一乐章中小号奏出的葬礼主题开始,由七支圆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一支大号构成的庞大铜管乐组,就在充满矛盾冲突的交响性陈述中爆发出巨大能量。铜管弱奏时的独白低语,强奏时的充沛浓烈,将马勒音乐特有的歇斯底里的心灵哀鸣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乐章段落中,弦乐组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为弦乐和竖琴而作的第四乐章“小柔板”中,纽约爱乐弦乐组温暖细腻的音色,极其出色的音量强弱控制,将无比喜悦、泪流满面的爱之低语,传达到每位听众的内心深处,也使马勒的这封“情书”显得格外深沉宽广、光彩照人。在弦乐所营造的深邃和宁静中,作曲家终于找到了他心灵的归宿——爱情。
作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纽约爱乐拥有美式交响乐队所拥有的特质:绚丽辉煌的音响效果、极度夸张的强弱对比、无懈可击的声部配合。这些优点,在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演绎中获得了充分的体现。作晚的音乐会,使上海的爱乐者不仅对两部经典作品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他们对未来两周内由纽约爱乐和其他音乐家们所带来的艺术精品充满期待。
编辑:许旸
摄影:叶辰亮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