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乐器的音色说话”,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立60周年庆典音乐会于7月1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举行,特邀中央民族乐团担纲,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以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旗下的“敦煌·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加盟,让所有听众真实体验了“敦煌”乐器的精湛工艺和乐声之美。1958年的7月1日,浦江之畔竖起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牌匾,而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文化创意机构、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开展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文化”思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开场曲目《节日序曲》为庆祝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立六十周年呈现了特别改编版,原曲以民间唢呐曲牌《淘急令》为素材,用奏鸣曲方式写成;当晚演绎中,熟悉的旋律首次以民族管弦乐来表达,在二胡声部整齐的运弓烘托下,唢呐、笛子、弹拨乐奏出一片欢腾的喜庆氛围,而唢呐与乐队的变奏经过简短的连接,又交由弦乐奏出抒情而宽广的副题,整曲气势恢宏而别具人文关怀。《平沙落雁》《喜相逢》《梁山伯与祝英台》《满江红》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也带给观众不同的视听感受,尤其是《飞花点翠》古曲,让观众领略了刘德海先生耄耋之年不减的大师风采。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仿制的敦煌壁画乐器还在新作品《极乐》中亮相。
▲龚一的《平沙落雁》保留了原曲清微淡远、和缓悠闲的情趣,乐队柔和地烘托了大雁的远志和逸士开阔的心胸。
▲刘德海领奏琵琶齐奏《飞花点翠》,以浓郁的江南韵味,抒情委婉地表现了松柏青翠、飞雪高洁的意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龚一等演奏家现场追忆了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不解之缘,都不约而同以此类比,表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对中国民乐发展和树立文化自信的作用不容小觑。1986年的全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王中山正是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敦煌牌”古筝,以其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打虎上山》一战成名。“敦煌筝高音亮丽、中音平和、低音宽厚,体现了中国音乐和静清远的传统审美,非常适宜独奏,我对它‘一见钟情’”。王中山表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改良古筝形制,恰逢古筝技法大幅改革,其工艺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精进,克服了传统钢丝筝混响过大的缺点。当时推出的S型岳山21弦古筝、尼龙缠弦等形制非常适合双手弹奏的现代筝曲,因此备受名家偏爱;后续还不断推出各色筝饰,让敦煌筝适应不同人群。上海逐渐成为古筝乐器制作的领头羊,引来全国的学习效仿;而古筝在全国的学习爱好者也从几千人,壮大到如今的一千多万人,民乐从上海这片海纳百川的热土上再次出发成为流行。
▲王中山当晚演奏了一曲激昂悲愤的《满江红》
▲“复活”的敦煌壁画乐器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根据企业品牌及产品的特性,提出了“传承经典,引领时尚”的发展理念。在由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颁发首批“上海品牌”名录中,“敦煌”老字号榜上有名,不断推动中国乐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表示:“乐器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限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乐器制造业正值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阶段。上民一厂富有前瞻性地竖起了文化营销的旗帜阔步前进,用真诚与坚守创造了今日的辉煌,用文化与创新撑起了‘敦煌’品牌的未来,为民族乐器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据悉,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今年还推出了“一带一路” “敦煌文化” “大唐雅韵” “海派文化”等新产品系列乐器,“青花墨韵”古筝、“鹿王本生”古筝等新品乐器也在上海大剧院大厅内亮相。
▲上海大剧院大厅内亮相的新乐器
▲主办方供图
>>> 相关链接
老字号革故鼎新,焕发新活力
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60年的历史中,保护和传承中国乐器文化是其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近期由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颁发的首批“上海品牌”名录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赫然在目,老字号乐器制造企业却是以四大品牌中的“上海文化”取胜。它紧抓乐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契机,用“文化营销”将民族乐器文化渗透到文史馆展、社会公益、演艺、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的服务体系,努力让民族乐器文化“活”起来。
▲“行云流水”象牙二胡和一笑一尘缘中阮,主办方供图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选择也多种多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法仅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来实现。在中国乐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举办“敦煌杯”系列赛事、“敦煌国乐”“敦煌之夜”“敦煌之声”名家音乐会、“敦煌大讲堂”名家讲座等活动,找准企业与民乐爱好者的共鸣点,助推全民“民乐热”。201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举办的第三届“敦煌杯”中国琵琶艺术菁英展演,吸引了千余名来自全国各省市,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选手报名参赛,经过初赛海选后,700余名选手齐聚申城,成为一场琵琶盛会。如今,“敦煌杯”乐器演奏比赛已持续举办八届,成为继“金钟奖”“文华奖”之后国内最具规模、最专业的民族器乐赛事之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乐、喜爱民乐。
让文化“走出去”,也是当代国人的使命担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首家参展美国、德国国际乐器展的中国民族乐器制造企业,开启了中国民族乐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20年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持续参展中国上海、美国阿纳海姆、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乐器展,还走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海亚信峰会、德国汉堡孔子学院、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等处进行民族器乐展演活动,弘扬中国文化。2017年8月,它在澳门联合主办了“盛世华筝”首届澳门国际古筝音乐节,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古筝艺术盛会。音乐节开幕式上,2520人用“敦煌牌”古筝合奏了《渔舟唱晚》《七子之歌》,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单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注重对民族乐器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不仅自设民族乐器陈列馆、编辑出版乐器类书籍,还多渠道链接社会媒体资源,探索电视栏目、纪录片、网络视频等传播方式。它与上海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合作,联合拍摄制作了大型五集纪录片《中国乐器》第一季、还与艺术人文频道联合开设了《纵横经典之敦煌国风》栏目,累计播出了近百期。
2005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招募上海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组建了“敦煌新语”乐队,他们注册的“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是上海唯一的职业民族室内乐团,在国内外演出达500余场,足迹遍及国内20多个城市,以及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捷克、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等20余个国家,登上了“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乌兹别克斯坦东方之韵国际音乐节等国际大型舞台进行民乐表演。自2015年起,乐团在上海音乐厅驻场开展“玲珑国乐”系列演出。2017年,乐团上演的原创民族室内乐音画剧场《廿四节气》,更是以文化创新的手法重新诠释传统的廿四节气,成为了上海文化艺术资助项目。此外,2006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还建立了敦煌艺术学校,进驻上海市30所小学、50所中学开展民乐知识讲座,此后在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设立了百余家敦煌音乐教室。
▲敦煌·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主办方供图
以工匠精神推动中国民族乐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需要后继有人,而传承的根是工匠。
1958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建厂之时,一批元老级的“工匠”带来了精湛的技艺。从“大同乐会”古筝制作师缪金林培养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古筝制作高级技师徐振高开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就一直师徒授业。20世纪70年代起,徐振高开始收徒带教,培养了袁昌明、胡国平、李素芳等在全国制作大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好手。此外还有“子承父业”,琵琶制作界有“高氏父子”高双庆和他的儿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琵琶高级技师高占春,主导发明的“八字音条”有效扩大了琵琶的音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新推出的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也是由张氏“父子兵”中的儿子张建平领衔研发。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于1961年开办了工业中学,是国内民族乐器行业中首个由企业开办的中学。1999年9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委培开办了“民族乐器设计与制造”中专班。2012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开设了民族乐器修造专业班。这一校企联袂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乐器制作职业教育领域中开创了先河,缓解了民族文化产业后继乏人的状况。
持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民族乐器的发展也必须要有创新、有改良,要符合时代的审美理念,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1962年,在北京由轻工部举办的工艺品展览比赛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带来了一台后来成为筝界主流形制的S型岳山21弦古筝。这台名为“双鹤朝阳”的古筝获得了“设计优秀奖”。此前古筝的外观鲜有美饰,此后“筝饰”逐渐被推广开来。70年代,“敦煌牌”乐器得到了空前发展,全国各大专业团体基本上都使用“敦煌牌”乐器。少数民族的乐器改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改良后的冬不拉、艾捷克名扬新疆乐坛;改良巴乌掀起了全国“巴乌热”;低音民族乐器“革胡”“大琶琴”的开发,使我国民族乐器开始走出“低音不够丰富”的局限;与黑龙江歌舞团共同改制的“雪梅月琴”倍受京剧和民乐界推崇。80年代,与笛子演奏家许国屏联合开发了多功能笛,仅进入教学的就数以万计;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研制的“81扬琴”,打破了北方扬琴一枝独秀的局面,并获文化部科研成果奖。进入21世纪,开发阮获得成功,形成了阮族系列乐器;研制成功大型马林巴,填补了我国乐器制造的空白;与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共同研发推出了多声弦制筝、低音古筝;推出了新型民族低音拉弦乐器、便携微调式短筝及民乐式微调月琴等,也为民族乐器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德海、高占春”八十寿诞限量版琵琶,主办方供图
“敦煌”乐器的定位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而是文化产品。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一方面挖掘华夏民乐瑰宝,根据大量史料记载开发出仿古乐器。另一方面,也在创新与时尚上做文章,将非遗、自然、历史等优秀文化以绢画、漆器、雕刻、珐琅镶嵌等工艺嫁接在民族乐器上。巨型、微型、时尚、仿古、限量版、纪念版、极品版民族乐器的开发,让民族乐器不再单一只是音乐器物,更成为文化载体。
60年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形成了一批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匠、上海首席技师为首的工匠队伍,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技术攻坚团队;同时也使“敦煌牌”产品屡获殊荣——多次荣获国家银质奖、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荣誉称号。推动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活”起来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获得了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全国轻工行业先进集体、首批被认证的“上海品牌”(上海文化)等众多荣誉。2017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年销售收入突破了3个亿,利润突破了5千万,古筝销量突破了9万台。老字号革故鼎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演出摄影:叶辰亮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