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器不仅支撑节奏,还能表现情绪色彩。”来自纽约爱乐乐团的打击乐手向九位小作曲家一一演示了三角铁、木鱼、大鼓、排鼓的表现方式后,即兴以一段中国打击乐器镲表现了节庆轰轰烈烈的热闹氛围,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交流着准备如何将其应用到作品中。
从第一缕灵感的萌发,到第一首作品的诞生,或许只需要七天。在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上海交响乐团第三度与纽爱持续20多年的音乐教育品牌“小作曲家项目”携手举办MISA小作曲家工作坊。7月2日开始,小作曲家们将在音乐游戏互动和与专业音乐家的交流后,各自以“家乡”为题创作一部作品,于7月8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由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家完成首次公演。
做自己想做的音乐
“所有乐器都有自己的性格,你们要了解它们,并理解演奏家的能力和极限所在。”该项目创始人、纽爱前低音提琴副首席乔恩·迪克要求小作曲家们纪录下自己理解的长号、单簧管和打击乐“人格”。
乔恩·迪克表示今年招募的孩子们水平比想象中更高,也能以更高阶的方式激发音乐的创造性。在进入工作坊前,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乐理基础,并以一段16小节的音乐创作从8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投稿中脱颖而出。相较于前两年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今年工作坊还吸引了远在英国读高中的冯谕珑,放弃了学校的四个大型演出活动飞回中国。他说:“在英国时自己写的很多作品只能和同学由钢琴、小提琴这些乐器简单演绎,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如此专业而多样的演绎机会实属难得。”多位小作曲家不止擅长一种乐器,他们也将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参与伙伴的作品。
课程安排上,迪克最后才决定今年添加演奏员合奏的即兴环节,让孩子们担任指挥,尝试自由雕塑一件即时音乐作品。上音附中的邱梧桐从中体会到了和学校严谨体系授课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两天接触的演奏员让我重新认识了单簧管音强和音色的强大表现力,在开放轻松的环境里,我看到了音乐更多的可能性。”
小作曲家蒋曦健在以“家”为主题的即兴创作中,想起了窗户外经常能听到回收电器的喇叭声,大胆将其加入了钢琴旋律和节奏基础上:“和小伙伴一边弹奏一边吆喝,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街头艺人。做自己想做的音乐有种奇妙的画面感。”
世界将听到不同的中国声音
在课程前的热身游戏中,导师拍打了一段基本节奏,在此基础上每个小作曲家增加自己的节拍,随后是即兴的歌唱旋律……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纽爱小作曲家工作坊项目部门负责人杰西卡·梅斯认为,尽管导师和演奏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成熟音乐家,但小作曲家才是工作坊的主角。在音乐的游戏和互动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向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角度构筑自己的乐曲的节奏、结构与和谐。
“音乐创作、担当指挥也给青春期孩子自由冒险、接受挑战的机会。相对于其他危险的尝试,音乐能给他们更安全的发展空间。”迪克在多年对工作坊的投入后发现,克服面对同龄人的压力,尝试未曾经历的指挥和配器对成年人来说也并不容易,但中国的小作曲家们表现出众。即使未必会成为专业音乐人,他们在音乐冒险中也将获得更多表现自我、承担重任的勇气。
当然,中国青少年也从这里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小作曲家冯书雅的交响乐作品《玛尼石回忆录》去年由纽约爱乐乐团在MISA舞台上首演后,今年2月,她创作的重奏《犬图腾之祭》又首演于美国林肯中心。第二届小作曲家工作坊的朱子琪,今夏也将赴美国参加柯蒂斯音乐学院的作曲夏令营。
“音乐的创作性,不完全取决于作曲技巧。创造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能作曲,但你必须相信你自己。”迪克相信,小作曲家未来继续前进,世界将能听到不同的中国声音。
图片摄影:叶辰亮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 :张立行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