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恐惧症
“人们眼中的小丑再也不是安全、无忧无虑的 形象了。电影里出现的小丑总是让人恐惧不已,”多伦多瑞尔森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安东尼博士说。马丁也是《抵抗焦虑指南》一书的作者。“今天的儿童不像过 去那样接触很多欢乐、安全气氛中的小丑,而各种媒体展示的小丑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
这也造成了恶性循环:银幕上小丑的恐怖形象越多,现实生活中小丑越没可能展示好的一面,而这反过来更加剧了小丑的神秘感和人们对小丑的恐慌。恐惧感越大,人们越相信那些恐怖的小丑形象是真实的,而它们也会随之越传越广。
所谓恐惧症,是指某人随时随地见到某一具体事物时都会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而人们对小丑的害怕似乎很难等同于恐惧症,因为人们并不可能经常接触到小丑。 但安东尼也认同媒体中小丑的表现加剧了人们对小丑的恐惧感,“阅读和电视电影也会给人恐惧感……而电影中的那些邪恶小丑当然会加剧人们对小丑的害怕”。
心理学家认为,对小丑的恐惧感通常来源于孩提时代。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精神疾病列表中甚至有“小丑恐惧”这一条,尽管这一条并不是独立 存在,而是包括在儿童对易装角色(包括球队吉祥物或米老鼠之类)的恐惧症这一条下。“儿童两岁时,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会产生焦虑感,这种恐惧症也是在这个时 候发生的。在这个年龄,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对周围的意识也在发展,但是仍不能完全把幻想和现实分离开来。”布伦达·维德侯博士是个资深心理学家,在加州 圣迭戈管理一家通过虚拟现实治疗病人恐惧症和焦虑症的治疗中心工作。
她解释说,大多数人长大后都能克服儿时的恐惧症,但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大约有2%的成人会害怕小丑。当这些小丑恐惧症患者面对小丑时,他们会无所适从。他们不能确定小丑假面上的真实表情,而且会认为小丑会没来由地进行各种疯狂行为。
但事实上,引起小丑恐惧的最终人物还是小丑妆容后面的那个表演者。玲玲马戏团的凯瑟认同这一说法:“我们或许都遇到过表演得很好的小丑,但我们或许也见 过一些小丑,可能年纪太轻,或者训练不够,表演得并不好,但是他们自己毫无意识,只是非常急切地想逗人发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小丑好心办坏事,让自 己的表演适得其反,使人害怕。“我们总是强调,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并尊重社交空间。”小丑表演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而不是要用化妆掩饰什么;一个 好的小丑,他的化妆应该能够反映他的感情,而不是作为掩饰自己的面具,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天真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