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飞不进奥斯卡,抱憾之余掀起了新一轮思考——《夜莺》,我们选对了吗?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入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下一轮角逐的9部影片。代表中国内地参评的《夜莺》、代表中国香港地区的《黄金时代》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选送的《冰毒》,都无缘更进一步。自从2003年《英雄》之后,华语影片已连续11年无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迄今为止,仅有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2001年为华语片扬威洛杉矶。
随着落榜消息传来,由法国人菲利普·弥勒执导的《夜莺》是否应当代表内地参选再度成为话题。2个月前,以黑马之姿击败柏林擒熊的《白日焰火》以及拥有豪华阵容的《归来》,《夜莺》的参评就曾引发质疑。一些影评人从近10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单中梳理出三大理由。
第一,新鲜度不够。网络影评人史密斯提出:“奥斯卡睥睨四方,10年来获奖的影片国别,只有奥地利有过重复,喜新厌旧的心思一览无遗。”在他看来,奥斯卡外语片鼓励新国别、新面孔,而这恰是《夜莺》的短板。自从影片上映,它就被冠以中国版《蝴蝶》的称号,就连导演也是以《蝴蝶》蜚声国际的法国人弥勒。尽管《夜莺》讲的是中国爷孙,取的景是广西修林茂竹,但无论叙事手法或表述题材都没跳出《蝴蝶》的窠臼。单是“自我重复”一点,就足够栽在起跑线上。
其次,《夜莺》深受好评的原因在于温馨感人,节制内敛。但这是奥斯卡喜欢的情感品质吗?综观近10年最佳外语片,出人意表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沉重议题占据半壁江山。根据影评人史航的总结,“死亡”是近10年来奥斯卡外语片偏爱的类型。2005年的西法意合拍片《深海长眠》探讨的是安乐死;2009年获奖的日本片《入殓师》从片名就能看出,镜头内外触摸的是逝与生的灵魂;2010年的《谜一样的双眼》取材于杀人案件;2013年外语片得主《爱》依旧循着情感讲述死亡。即便10部影片里最家长里短、与《夜莺》题材最接近的《一次别离》,片中也能看到社会的纵深、情与理的冲突。如果奥斯卡外语片是道命题作文,无疑,最讨巧的就是对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或者对人性善恶的深度探测。回望《夜莺》,家庭成员间的隔膜消融、现代文明与古老情感由冲撞转而和谐的主题,难免太过清新。
最后一种声音来自法国,虽无法以偏概全,但至少代表了部分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媒体的观点。法国电视台iTELE上海记者站站长玛舒兰就对《夜莺》能代表中国内地冲奥表示费解。“菲利普·弥勒在中国的名声远远超过他在法国的。”在她看来,《夜莺》之所以能在法国连续上映3个月,除了中法合作议题,吸引到10万法国人观影的根本原因并非影片本身,而是“法国人都很好奇,是怎样的影片能让一位法国导演在中国俘获人心”。如此,当时《夜莺》送评的“国际性基因”几乎无处立足。
不过,《夜莺》也无需妄自菲薄,因为与它一同落榜的还有今年戛纳金棕榈奖得主土耳其影片《冬眠》、法国著名导演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以及一路席卷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妈咪》。
本届奥斯卡外语片奖共收到83个国家(地区)选送的影片,此次入围的包括阿根廷的《荒野故事》、爱沙尼亚的《红橘》、格鲁吉亚的《庄稼之岛》、毛里塔尼亚的《廷巴克图》、荷兰的《指控》、波兰的《修女艾达》、俄罗斯的《利维坦》、瑞典的《游客》和委内瑞拉的《解放者》。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将于明年1月15日公布,颁奖典礼在2月22日举行。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