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汇演”想顺着上次的话题,叨一叨影视明星出演舞台剧的那些亮点和槽点,顺便比较一下中外差异——舞台剧的“明星效应”,在中国观众中的威力似乎比在欧美要大得多,因此也催生了“大戏=全明星阵容”的中国特色现象。面对那些星光熠熠的大腕,我们需要多几分淡定,现场表演才是硬道理。
影视剧明星演舞台剧,在国内国外都不是稀罕事。在欧美国家,许多著名的影视演员,也都像BC一样,在大学乃至中学就登台表演戏剧,有扎实的舞台表演基础。
比如,拿小金人拿到手软的影帝汤姆•汉克斯,就是在大学时偶尔加入学校剧社,才突然对表演产生了兴趣。
2013年,汤姆•汉克斯从好莱坞一跃而入百老汇,主演由已故的知名剧作家诺拉埃夫隆创作的音乐剧《幸运儿》。这是汉克斯的百老汇首秀,但不少剧评则用“回到初恋”形容他的戏剧情缘。美国戏剧界给汤姆•汉克斯在《幸运儿》中的表演打了相当不错的高分,有评论还嫌这部戏节奏太慢,“不足以让汤姆•汉克斯彻底施展出他的高超演技。”
“影坛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则是从百老汇出道,再转战好莱坞的。她曾在耶鲁大学学习戏剧表演,拿到硕士学位,是学霸级的人物。27岁起,她登上百老汇舞台,并曾获得东尼奖提名。不久,她开启了辉煌的电影生涯,直到二十年后,才重返戏剧舞台。
2006年,她主演的话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轰动剧坛,获得了戏剧联盟最佳表演奖。
不过,影视界的Super Star在百老汇也并非票房灵药。摩根•弗里曼无论在戏剧界还是电影界,都是资深老戏骨了,20世纪60年代就闯荡百老汇,歌、舞、话剧样样精通。
2006年,70岁的摩根•弗里曼主演戏剧《乡村女孩》,应该说是满怀期待,可评论却一点也不给老演员面子。剧评人John Simon甚至说:“《乡村女孩》是一部非常值得重排的戏剧,但摩根•弗里曼是问题所在。”在如此糟糕的口碑之下,《乡村女孩》票房惨遭滑铁卢,也是意料之中了。
2006年百老汇的《雨中三日》,是“大嘴美女”朱丽叶•罗伯茨首次尝试戏剧表演,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当时,她的片酬已超过2000万,而舞台剧的报酬只有每周3万5千元,不图名不图利的,为什么非要费这个劲不可?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被戏剧深深吸引,它对我这样一个演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实在很刺激。”如果她能预料到演出后的反映,不知还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巨大的挑战呢?
剧评家在对《雨中三日》的差评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对罗伯茨的演出更不买账:“原来朱丽叶•罗伯茨根本就不会演戏!”《波士顿环球报》的剧评是这样说的:“这部剧应该更名为《两个半小时的朱丽叶•罗伯茨》,或者《两个半小时的无聊》。”《纽约时报》的剧评家Ben Brantley则难掩心痛:“作为一个朱丽叶粉,我感觉像是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亲戚或者好朋友,在公众面前做了一件蠢事。”
相比之下,再看近年国内大型戏剧,“大明星”似乎成了“大制作”的标配。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台都是大明星。
明星们有的表现惊艳,也有的乏善可陈,在这里不想一一品评,反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心中各自有一杆秤。
舞台上的大腕星光灿烂,舞台下的粉丝晃晕了眼,痴痴流下一抹口水……好像只要有影视界乃至歌唱界明星加盟的戏,就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有了票房,不管演得好演得砸,口碑也就稀里糊涂被拔高了。
一部戏的噱头与质量,是不是前者更重要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微信公号“汇演”,专门针对热门的演出,汇聚各方的评论。如果喜欢“汇演”,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添加微信号huiyan_sh,或公众号“汇演”,即可关注。
订阅汇演,加入汇演,你就是我们等待的那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