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战疫一盘棋”仍然是会议的主题之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作用,固化长三角疫情防控好的做法,筑起联防联控共同防线,真正建立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的长效体制机制,仍然是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区域间安全环境、突发事件趋于复杂,区域应急管理协同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长三角区域应急管理协同也有非常好的基础,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推进跨区域安全事故联防联控与应急处置,完善应急预案,加强跨区域应急工作协同一体化工作。今年2月,沪苏浙皖主要领导还组织召开线上会议,围绕新冠疫情防控,明确长三角合作建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机制,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长三角区域合作现已进入密集施工的新阶段,以人为本,做好应急管理的区域协同,一方面可以为经济复工复产提供长久保障和协同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区域治理提供长三角方案,促进“幸福长三角”与“数字长三角”建设,这是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1、完善政府间应急管理合作,加强应急力量整合
建立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机构,形成统一合力,实现责任分级。建议采取机动的领导责任制,根据突发事件,确立事件发生的地方政府为主要领导方,相关部门与地区协调配合工作,建立跨区域应急专业管理队伍。适时打破政治上划分行政区域工作的状态,在管理上创建各地政府之间长期的互助与协同机构。进一步完善区域联动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建立一个属于长三角地区可以共同遵守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完善长三角范围内应急资源统一调配机制,组织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演练,提升三省一市统一行动的默契与效率。
2、推动长三角资源互通,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长三角资源信息平台系统,加快编制《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特别是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类数据,要加快开放与共享,成为数字长三角率先建设的重要方向。同时,要加大各地方应急平台的搭建,建设具备有实时监测、准确预测、报告预警、评估决策等管理功能的联合信息平台。通过应急数据中心实时与其他地方应急机构等应急管理主体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应急资源生产、调度、储备等的最优化,从前期预防阶段起就着力于最大限度的保障人、财、物的充足供应,提高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及时预警以及做出决策。
3、探索应急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应急管理离不开“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现已开设应急管理专业,建议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组建专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长三角地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分布多、层次高的优势,培养“科研+实战”型人才。同时,培养民众的自救能力与互助精神,加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与科普工作。积极发挥政府的号召力,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和互联网的渗透力,全国范围覆盖,推广应急救援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老百姓的知识普及,如灾害发生的背景、灾害发生前的征兆以及防灾备灾的认识等内容,提高全民在生活中形成观察的意识和分析灾害宏观现象的基本知识以及提前避灾的能力。
4、推进区域应急管理协同发展,规范机制保障
完善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发展的法治保障机制,联合研究与发布区域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与规范标准,加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实操工作中的推进机制,将形成的工作机制、经验和成果复制和推广。在长三角建立覆盖全面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区域应急管理法治化;进一步健全长三角一体化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各行政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兼顾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治理方式,整合城市圈内各层级的职能部门,从政策层面上吸引,激励社会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工作,增加互动环节,在公立与民营组织共同参与的前提下,倡导并建立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模式。
5、提高区域协作应用率,建立激励机制
建议进一步提高区域应急协作在行政分割和地方利益的现实下实际应用率,建立必要的激励和利益补偿机制。例如在区域应急管理的行政协议签订时,考虑其中参与应急行动的社会成员,对于他们的行为规范、保密、奖惩、保障、补偿等措施均可纳入跨区域协议中。现阶段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急能力等在客观上还存在的较大差距,因此可设立区域应急管理专项基金,根据事件的责任、物资及人员的配比,建立基金长效管理机制。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与研究人员)
上海市重点智库供稿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