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名闻天下,绍兴越剧流行民间。但是,如果将越剧,或者俗称的绍兴戏,视作古越会稽地区的唯一传统曲艺形式,那就大错特错了,起码经不起学术推敲。2006年,国务院批准“绍兴平湖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Ⅴ-17),乃专家共识。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其身世不但比绍兴戏悠久,而且因其文辞高雅,流传于文人雅士集聚的文化阶层,故而更易被社会精英认可,是一项集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演绎平湖调的基本组合是三人,分别任三弦、二胡和扬琴,称为“三品”。或增加两个人,分别任琵琶和双清,乃成“五品”。或者再配备笙和洞箫,继而再加副二胡和副琵琶,甚至添用阮和头管(或铃),则分别称作“七品”、“九品”或“十一品”。截至20世纪末,绍兴孙延龄老先生及其哲嗣孙舜华和孙舜耕,是当年尚存的越国雅韵世袭家庭。
孙舜华(左六)孙舜耕(左一)与当红头牌王玉英(左五)
幸运的是,孙永年(1913-1998 字延龄)虽曾风流潇洒,但这位绍兴后生深悉低调做人,平实入世的生存法则。在其人生所处的跌宕起伏半个多世纪中,居然为后人完整保留了黑白影像,记载了其家族的血脉延伸与文化传承。从史学研究角度,这是一段包容了比口述史更有说服力的,属于江南山阴地域的文化宝库。
“平调”美少年,时年19岁(1931年)
初为人父,时年21(1933)
晚年孙延龄(永年)1998年
作者:方向
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