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将党的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推动基层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的精细化治理新模式;深度激发社会活力,塑造和谐有序的政社合作治理新格局;有效探索开放和流动社会治理新机制,实现城市新兴领域治理网络全覆盖;不断夯实基层工作人才队伍,塑造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创新实践巩固了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为上海城市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刻印证了新时期党建引领治理创新对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是一个多线程的复杂进程。涉及三条基本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本土情境下多元治理结构的发展。第二条主线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与机制。第三条主线主要围绕经济、技术发展形成的新空间有效拓展治理网络与治理机制。这三条主线相互交织于一体,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总体图景。相比西方发达城市上百年的治理实践而言,上海仅用较短的时间就取得了上述领域的显著成就,这其中的经验与启示蕴含于党建治理机制的时代探索之中,值得进一步提炼:
一是从多个维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推动社区公共性和公共空间的规范、有序发展,构建现代社区多元治理的稳定制度基础。社会多方主体参与治理首先要解决参与主体对公共问题的持续关注,从深层次上看还涉及公共性营造这一核心问题。简单来说,公共性指涉的是人们从私人领域中走出来,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和行动,由此实现私人向公众的转化。但公共性的构建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同时涉及公共部门向社会领域的适度赋权和赋权后的秩序“把关”问题。当前治理实践中,由于这对关系不好把握,基层治理部门往往难以塑造实质性的公共空间。
上海近年来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做法恰恰探求了一种以政党嵌入式工作机制,促进活力与秩序良性相依的新格局。一方面,党建的多层次引领功能更注重“软”的价值引领、人才引领、专业引领和项目引领,从而实现了在活力迸发同时的嵌入式的柔性引领,有助于基层自治与共治的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另一方面,更具开放性的党建工作网络、平台与机制又为自治与共治所依托的公共性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赋权机制,因而有助于多元治理活力的不断激发。可以说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当代中国治理转型中公共性与公共空间培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是以党建网络为支撑,强化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体制协同效应,提升超大城市整体治理能力。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市—区—街道—居民区四级联动的党建工作联动体系,以保障不同层级社会治理创新形成制度合力;同时以区域化党建为依托强化“条”“块”协同以及推动各类单位参与社区治理。这种党建工作机制塑造了纵横结合的整体性治理网络,确保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单位可以密切协同,共同推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这种改革探索充分挖掘了中国特有情境下治理创新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有助于提升当前城市治理转型的系统化水平。
三是以精准发力的工作机制在多维空间延展党建治理网络,实现城市社会的有效治理。上海的基层党建工作不仅注重形成全覆盖的党建工作网络,更注重针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同性质的空间形成精准发力的工作路径,如:在楼宇空间中围绕公益、慈善、文化等现代组织关注的核心领域形成宽松的党建网络;在互联网空间则围绕着议题设置以及引导公众注意力分配等前沿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具有向心力的党建网络;在流动空间围绕公共服务递送等焦点问题形成动员网络。通过这些柔性而又精准的机制,城市基层党建可以进一步对“溢出”传统行政治理网络的社会空间进行有效的吸纳。
从以上启发来看,上海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不仅对超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走出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塑造转型期国家治理能力的微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黄晓春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