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经验、理论和展望”为主题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分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市经济学会协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出席并致辞。与会学者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济层面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展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军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大约26年,中国经历的“超长增长阶段”与营商环境和廉洁指数国际排名不高并存,这是个待解之谜。张军认为,90年代至今的改革重建威权体制后自上而下推进的改革。中国为基层政府创造了一个增长绩效来决定的仕途考核激励机制,以此来帮助实现中央的经济增长目标。这种“特惠”制度给予地方政府很大的灵活性,使得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原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丁文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多年实践为丰富和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做出了贡献。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人民为本和方法论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他还指出,中国2013-2020年是一个转型时期,2020-2035进入高质量发展初期,2035-2050年则进入成熟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提出了银行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问题。连平认为,中国银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增长保持高速度、已经对抗金融风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目前而言,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银行国有比重较高,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频繁出现。要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建议四大银行降低国有比重;将大量城商行民营化;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使其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已经取得巨大发展,目前中国已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外贸发展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包括经济增长效应、制度改革效应和重要行业的激发效应(如制造业),但现在已经到了发展的转折点。展望未来,他认为双向贸易体系与政策体制的构建要并行,而且中美贸易关系不能脱钩。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章寿荣认为,国家现代化的“三维推进”可以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三方面来考虑。从时间维度看,我国全面小康不会出现在一个时间点上,而一定是出现在某一个时间段上,并且指标在数量上达到要求也并不等于实现了全面小康;从内容维度看,创新是经济化的动力,是现代化推进的主轴,没有创新就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难以突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的比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阐述了改革开放40年工业化发展和制造业崛起及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权衡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这主要源自于制造业的速度奇迹,制造业崛起与工业化快速发展,造就了中国经济崛起和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在考虑未来制造业发展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交汇期,中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不是西方的所谓后工业化时期去制造业化。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制造业必须解决六个基本问题: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解决资源错配、四是降低发展成本、五是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六是需要加快向新型工业化与市场化、国际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所长张幼文指出,我们可以从改革与开放、市场与政府、特殊与一般、政策与体制、开放与稳定、目标与进程这六方面的关系来进行思考。在理论方面,则可以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这五个学科来研究。研究中,我们不应拘泥于或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而应结合我国创新实践经验来思考。
作者:陈瑜
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