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商贸繁盛、人文荟萃……当江南文化遇上现代都市,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能不忆江南”东方讲坛·文化江南系列讲座在青浦博物馆开讲,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作了《江南城市群的前世今生》的首场演讲。通过回顾江南城市群的演变历史,他认为可以从先辈们古老的智慧中为今天长三角的发展模式和江南文化城市群的重建寻找启示。
西方人本主义城市学家芒福德曾说,城市的意义不在于别的,而在于为每个人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但是,片面强调“经济型”城市群发展的趋势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严重的污染,造成自然环境和空气的恶化;二是严重透支的主体,如今城市人的焦虑心理、抑郁症、自杀率等日渐攀升。这种西方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解构了传统社会的文化价值,导致了社会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心理危机。
刘士林教授作演讲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士林认为,重新审视古代江南城市群的文化形态能够为我们缓解城市危机提供一种替代性选项。他说:“要了解古代江南城市的整体风貌,我们现在看一看古代人的绘画、诗词就能想象一二,比如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小巷卖杏花’,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与今天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栖身于大城市里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刘士林的见解是和中国江南的诗性文化相关。他指出,中国的诗性文化和西方的理性文化相对立。理性文化的主要问题是导致感性和理性、主体和自然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转移到城市里,就必然引起不同城市的同质发展和恶性竞争,表现在人的关系上也亦然。“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像刺猬一样,无法共融。但中国的诗性文化却不是这样,它不仅可以很好地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很好地处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这对今天的长三角发展有什么启示?“如今,针对长三角的发展各地出台了许多节能减排的约束机制,这是必要的。但光有理性的约束机制和批判手段还不够,还要有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的菩萨心肠。”刘教授说。在他看来,目前长三角建设的问题在于原来江南地区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机制已经老化,新的城市群文化联系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需要结合当代长三角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上的创新,将这种江南文化重新生产出来。
“今天,我们的城市空间千篇一律,因为我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营造、设计、理念、技术、审美观念,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深层的根源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江南文化的扭曲和异化,使得中国文化丧失了话语权。但情况在慢慢好转,现在的城市规划或建筑规划,不谈文化特色很难通过。我相信,当城市的管理者、设计者、建设者越来越注重文化价值时,未来中国的城市会越来越中国化,传统的特色将随处可见。”刘士林这样说。
本次讲座只是“能不忆江南”主题系列讲座的第一站,还有冯贤亮、陈江、胡晓明、徐茂明、仲富兰、唐力行、周武、王振忠等研究江南文化的专家学者,将围绕江南城市、江南精神、江南民俗、江南经济社会等话题开展主题演讲。据主办方介绍,为给观众营造精致优雅的领略江南文化的学习氛围,讲座地点选取本市部分具有文化特色的场馆举办,有上海“最美书店”之一的钟书阁、徽派大府邸建筑的安麓酒店、尽显现代文化气韵的海派文化中心、极具儒家文化精神的文庙明伦堂、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杨浦图书馆新馆等,这些都是非常有特色、有典型江南文化特征的地方。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陈瑜
编辑:张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