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与地处浙江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昨天联合成立海洋学院和极地深海研究院。除了学术和科研共建,双方将于明年开始联合招收本科生到博士生。新的海洋学院还将联手上海及周边城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研究力量,提升海洋和极地研究实力。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70%以上的贸易通过海运方式完成。认识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内容,而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维护海洋权益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
长三角地区拥有我国近五分之一的大陆海岸线,同时汇聚着一大批国内顶尖涉海科研力量。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在海洋工程、深海地质、极地研究、近海环境、海洋大气等涉海领域拥有立体化的优势布局和雄厚的海洋装备产业实力,但海洋学科的相关研究分散在各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尚未形成合力。
据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院长周朦介绍,按优势学科领域划分,上海交大长于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同济大学在深海地质和极地研究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在海洋研究方面也各有所长。
自2013年起,上海交大与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联手开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南海陆坡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并与德国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厘清了海湾、陆架和陆坡生态系统对营养盐和污染物的消化与埋藏能力,探寻人类活动对人类健康、近海物理、化学、地质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而联合进行的“973计划”已经开展了三个航次的调查任务,加深了对南海北部陆坡生态系统的中层生物圈驱动过程的认识。主要调查研究南海陆坡和相邻深海的中尺度(101-102公里)过程对陆坡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调控,以及陆坡生态系统生物能量转换与渔业资源潜力。其中,调查清楚了南海陆坡的海洋中层鱼资源。周朦介绍称,目前海洋的中层鱼占据所有渔业资源的90%,但是人类对此认知甚少,人类的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近海处的海水浅层。海洋研究院与海洋二所联合研究中发现,这些生活在水下400米到1000米左右海洋中层的鱼类占所有渔业资源的90%。它们晚间到水面觅食,白天则回到水下600米到1000米左右生活。这些中层鱼不仅是未来重要的战略资源,更是海洋表面与深海物质资源交换的重要载体。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海气互相作用对于二氧化碳的作用也是意义非凡。目前科学家估计人类代谢的95%的二氧化氮最终被“埋”在深海中。但是目前海洋二氧化碳吸收的数据并没有具体的调查,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和海洋二所联合开发相关设备,调查海洋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
此次,双方将通过全新机制组建海洋学院,推进海洋科学建设。而极地深海研究院则将承担极地与深海资源环境前沿科技问题的探索,探测技术及深海装备的研发、试验和应用。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平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作者: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