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琦 黄芮雯
本科生讲《左传》,知名教授点评;与诺奖得主一起追溯史前文明的岩画艺术……南京大学自2016年起推出的本科生DIY研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唱起了主角。
在南大,本科生只需在教务处网站按照选课流程,填写一份“定制订单”,通过遴选后,便可私人“定制”老师及授课内容。这种以“学生DIY设计课程主题+邀约名师授课”的研读课程模式,吸引了大批学子的参与。
中外名师荟萃,DIY研读课均由票选产生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挺紧张的。”南大历史学院2014级的朱同学这学期选修了文学院教授徐兴无的 《左传》 研读课。“这门课由同学们自己来讲经文和传文,由老师点评和提问,对同学们的课前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与传统授课形式不同,DIY课程的授课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和一成不变的单向教学,而是由学生与老师同坐在教研室共同研讨经典文献。
在正式开课之前,徐兴无建议学生们提前阅读杨伯峻的 《春秋左传注》,并把西晋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作为参考书。上课伊始,徐兴无就对“传”和“经”进行了阐释,强调在读传和经时应当顺读、通读。然后,他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同学,每节课由一名同学主持研读,由其决定当节课的具体授课内容与形式。在学生的自主研读过程中,徐兴无进行补充和点评。
不少学生表示,《左传》 课程之所以受到追捧,一大原因是因为这门课是他们自己选出来的,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授课模式的好处是,既能让学生们在面对文本时有更加清晰的思路,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调整学术方向。
今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连续第五年在南京大学开课。今年秋季学期,由他全英文授课的“现实:文学与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通识课经过广大同学票选,被纳入DIY研读课名单。
博士班涌来了本科生,课堂焕发生机
在南大,“DIY研读课”采用小班教学模式,是专为本科生开设的研讨班,一般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本硕 (博) 合上课程,则保持在5至10个人。“勒克莱齐奥的课太热门,我们今年开放了100个名额。”南京大学教务处负责人介绍,在学校,同样火热并开放名额的还有张异宾教授等名师课程。
在出任南大党委书记后,张异宾依旧坚持每年给本科生上课,他的课程也被誉为“最受欢迎的马列课程”。今年,由他主讲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成为本硕贯通型DIY研读课,并允许本科生加入博士班听课。
据悉,2016年,南京大学学生社团悦读书社提出“自主设计主题并邀请名师开课”的想法,很快得到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悦读书社的学生们直接来到我的博士生课堂上,请我加入他们的课程计划,一开始我也有些犹豫,因为博士生的课主要是对专业的讨论和专业的研究,本科生的参与,是否对他们有益处,不得而知。”不过,张异宾的犹豫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之下被打消了。“我上学期的课是文献阅读与批判,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的问题和思考,这对本科生的挑战非常大,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五名本科同学不仅始终参与讨论,并且敢想敢问,活跃了课堂气氛。”
传统课程一般由学校与院系邀请教授开设,学生们仅扮演选课与上课的角色。而南大DIY研读课,在开课过程中,师生还共同协商、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DIY研读课上,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欣赏中国书画之美,去天文台探寻“天眼”背后的科研奥秘,在古墓发掘现场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学生的策划和参与热情,也感染了许多老师,包括长江学者、名师教授等,都积极参与其中。
课程以学生为主导,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表示,DIY课程目前已增加到51门课,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例较多,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放。这些课程更多倡导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训练,例如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这些思维光靠专业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扩展学生的方法论知识。
南大目前已初步建立了DIY研读课的基本结构:DIY研读研究课程+本硕 (博) 合开课程。其中,本硕(博) 合开课程是将硕士生、博士生课程向本科生开放选修,助力他们将来研究方向的确定。
“这样的课程设置,更大限度地发展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同学们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张异宾认为,这些课程虽与当下就业和现实的“工具知识”没有直接关系,但更多地体现了在“立德树人”理念下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恰恰需要学生从接受简单的工具性知识传递,转变为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的学习。”张异宾指出,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选择,也将会为南大“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