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托马斯 (JulⅰanThomas)
2015年9月成为英国著名的惠灵顿公学第十四任校长。此前,他在另一所私立学校考克汉姆担任了8年校长,并将这所无名气的学校带入了英国百名之列。
“修修补补还能用”,这句话是我奶奶的口头禅。我奶奶这一生中,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物资紧缺,而在战后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她还不得不面对限量配给造成的生活局促。因此,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还无法改变修修补补的生活习惯。无论一件东西有多么过时,或是已经完全不能发挥其原先的功能,我奶奶都坚持要再修补、将就一下,这也是为什么家里的“废物”永远都不会被丢弃。
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幸好我奶奶没有参与到教育考核评估系统的现代化和改良工作中来。然而现在的局面让我感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正带着和我奶奶一样的老观念,不断修补着用来评价学生的教育体系。
我认为,是时候停下“修补”的动作,来一场转折性的重新思考了。
教育体系仍保持百年前的面貌
纵观人类历史,评估个人价值的核心准则其实非常简单:跟随时代不同而调整,响应人才需求而变化。在惠灵顿公学,我们这样表述:“不要问这个孩子有多聪明,而要问这个孩子为何如此聪明。”
在原始的狩猎时代,我们的祖先需要的是勇敢、强壮、善于合作的人才,因为拥有这些特性的猎人才能捕获巨大的猛犸象。在那个年代,人才的考核体系既野蛮又简单———胆小、体弱、不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不可能在狩猎团队中长期生存下去,他的基因也会随之消亡。
到了农耕时代,一个人若想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一项赖以为生的技能,并且能熟练运用。打个比方,农夫会雇佣帮手来耕地,此时,身为雇主的农夫最关心的是新来的帮工能不能又快又好地耕上一天地,至于这名帮工晚上回家后是写诗还是踢球,雇主对此都毫不在意。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一个人只要拥有一项技能,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中表现良好,他就能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主要的活动地点从田野转移到了办公室。此时,有两项技能变得日益重要:条理和记忆。
在电脑还没有进入办公领域时,一个人若想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大量知识或信息,并有能力将自己的所知运用到工作中去。所从事的工作越复杂,对于以上两项技能的要求就越严格。而对于人才本身来说,要证明自己拥有胜任工作的能力也就越为紧要。
到了1858年,一个公共考试体系就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当时的考试体系主要是为了在条理和记忆这两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考核和排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们要在考场中答题,他们的考卷分为不同的学科:英语语言、英国文学、数学、地理、拉丁语、法语、德语、科学、艺术、音乐、宗教研究等。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种考试形式很眼熟? 没错,因为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教育考核体系的雏形。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也对这个考核体系进行过“修补”。但直到现在,我们评价学生时仍然主要依靠考核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方式。
从1858年现代教育考核体系诞生至今,我们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有人从十九世纪中叶穿越到现代,他肯定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大不同,但在现代的教育体系内,穿越者却可能感觉分外自在、如鱼得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育体系依然基本保留着150多年前的面貌。
最重要的“软实力”无法考核
2015年,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勤会计事务所联合发布报告称,在未来二十年内,大量职业和工作岗位将会面临自动化和数字化设备的威胁———将来,机器人“上岗”,人类则会“下岗”。
就算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机器人也能在某些需要特定技巧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比如一些需要记忆和条理的工作,机器人能依靠特定的程序表现出色。机器人所拥有的这些技能恰好就是每年夏天我们的孩子们必须要在毕业考试中展现出的能力———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考试是多么紧张,甚至可能会影响孩子们未来的人生。
让我们稍微感到松了一口气的是,尽管电脑设备在某些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它们在另一些方面仍然非常笨拙。比如说,机器人无法自我调适,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调整也不行———汽车装配线上的机器人不可能被放到医院里去为病人诊断病情;机器人没有情商,它们无法为饱受压力的人类员工提供情感支撑;机器人不能当团队领导,你不可能指望一台电脑来领导整个公司……关于自动化、数字化设备的缺点,我还能列举许多。事实上,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电脑所不具备的许多才能正变得日益重要,我们称之为“软实力”。
上世纪70年代有一本名为 《明日世界》 的书,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别给我们送来机器人,把真正拥有确切技能的毕业生送到我们这儿来。
这一理念恰好吻合了眼下最新的研究报告。而这一核心原则也是我与企业雇主们交谈时不断听他们提到的。
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拥有培养、评估相应能力的教育体系,但不幸的是,我们正被过时的教育考核方式桎梏。在现行的教育考核体系中,根本就没有考核“软实力”的方式。因此,尽管“软实力”能让孩子决胜于未来,目前仍只有极少部分非常优秀的学校才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软实力”。
千万别被当前的教育体系迷惑了,认为学校的做法是正常的。事实上,无论学校怎么吹嘘自己,绝大多数学校仍在采取简单但安全的方式,努力让学生考出高分,使得学校排名上升,从而吸引资金赞助。
从需求点出发改革考试方式
企业雇主们常说,“我们需要真正拥有职业技能的毕业生。”
类似的声音我们已经听到许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企业也正在猛增。然而,如此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一致认可。
我们都知道应该传授给学生们怎样的能力,但学生们参加的考试却无法检验这样的教育成果,这种考核体系更无法将未来雇主们最看重的技能赋予学生。几乎所有人都明白目前教育考核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但我们却在不断地给这个过时的体系“打补丁”———时代的变化越是迅速,我们打的“补丁”也就越多越厚。
我认为,想要改革现有的教育考核体系,最好先让那些拥有丰富批改考卷经验的教师们来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创造性的原创思维。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考试方式来一场全面的审视,从需求点出发,然后着手创立一个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现有人才需求的考核体系。
这将会颠覆现在的教育考核体系,但并非异想天开。以跨国家的教育体系“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 为例,该体系强调培养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服务他人、独立思考,他们已经在改革陈旧考试方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如果继续将现有的考试体系延续下去,我们就是在给未来的学生帮倒忙。不要再对过时的考试体系“修修补补”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技能,是时候创立一个认可、评价新技能的体系了!
(本文由朱静远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