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中学生的社会服务时间被纳入了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至于大学生,他们的各类社会服务早就被纳入大学生的奖学金等评价体系之中。其实,作为舶来品的“服务式学 习” (service-learning) 概念,在原产地美国已如日中天,甚至已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永恒风景”。在中国,也颇有几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势头。
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历史的服务式学习早就被证明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天才行为。
当代中国并不缺乏服务式学习的发展空间和内生动力。当下的社会建设呼唤大中小学更加加强服务式学习,这既是需求,也是要求。但在有些方面,我们仍然还有缺憾。一是中学如何走出应试束缚,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现实关怀;二是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如何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服务式学习落到实处。
有几十年历史的服务式学习,最近20年才有了真正的研究
服务式学习的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在“服务”与“学习”之间打上连接号的实践,则一直是美国教育的传统。“Service-Learning”一词最早出现于1967年。大部分学者把这一当代运动的起点,定为1978年美国体验教育学会成立。
1985年,美国诞生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组织“校园契约”(CampusCompact)。这个组织迄今已有1100多位大学校长会员,一直致力于推动校园的公共参与。服务式学习正是他们在90年代初开始支持的专项研究,也是该组织最有影响力的工作。这些研究于1996年结集出版 《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式学习:概念与实践》,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服务式学习的首部专著。
而服务式学习也在此时首次被定义,即服务式学习是社区服务与学术研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各种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理论是杜威的:知识与技能的相互作用是学习的关键。
因此,可说服务式学习被公认是杜威式理念的回归和强化。
杜威教育思想,或者说实用主义的教育观至少有四点要素。首先,学习的核心是经验。实用主义注重结果成效,可说是典型的美国式思考。其次,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本领 (被杜威称作“探究能力”,inquiry),而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灌输,整个教育过程应围绕学习者的体验开展。第三,体验式教育强调过程。虽然预设的目标能够指导学习,但学生主动参与比达成学习目标更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共建学习目标。第四,体验影响一生。因为经验是互动的、连续的,所以具有教育功能,经验与人的内心思想和社会行为产生互动,影响人们的美好生活,这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过程体验、强调探究和解决问题、重视学习成效和终身学习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实践,也是服务式学习的指导哲学。
经过20年的探索,服务性学习的理念有了最新的发展。首先,服务式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形式。服务式学习促进了美国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学习过程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体验性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学习效果。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 认为:“学习只有自我发现,才能显著影响行为”,“高效的学习是在做中学”。
服务式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和明确学习目标,参与解决各个尺度社区 (大到人类社会,小到班级或寝室) 现实问题或满足实际需求,并且在这些服务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有组织的反思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而且,服务式学习既强调服务,也强调学习;服务的质量决定了学习的成效。服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学习是对这些努力的反思。学生在服务前就要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明确服务目标,也明确学习目标;在服务结束后要对服务项目,也要对自己或团队进行系统评估,把服务的经验转化为学习成果,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人生经验。
“服务式学习”并非传统的实习和志愿者活动,在国外,它是有立法支持的
国外有学者认为,服务式学习必须成为正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学方法的探索。但从实践来看,服务式学习跨越了第一、第二课堂的藩篱,形成了课堂内外共轭发展的关系。
服务式学习虽然基于学校,但它在美国的兴起,有更宽广的社会背景。1990年、1993年,美国两次颁布 《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使发展服务式学习成为一种社会运动,走出了校园。1990年 《法案》 指出,服务式学习适用于大、中、小学,是学校与社区共建的行为或项目;对于学校或教师来说,设计这样的项目,主要是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不论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要为学生安排专门时间,去反思自己的服务体验。
1996年,还有学者专门罗列了与体验和服务有关的各类学习项目。
比如,志愿服务和社区服务都聚焦于利他性的服务。志愿服务是一种慈善,对于反思或学习没有刻意的要求。而且大部分志愿服务都是一次性的。
社区服务鼓励在项目设计时关注社区的需求,这些项目比单纯的志愿服务更加正规,更有持续性,也更有益于被服务对象。反思不是社区服务的必需环节,社区服务也没有学分。事实上,“社区服务”在美国,也常常是法院的一类制裁措施。
实习和田野工作原初的受益者都是提供方,并且聚焦于学习。在实习中,学生的体验与专业相关,并为未来的职业积累实务经验。实习不是课堂教学,不强制设计反思环节。而田野工作 (或实践教学)是课堂的一部分。当一些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产生利他效用的时候,重点是专业学习而不是服务。
而服务式学习则需要寻找到学生学习与社区建设成效的平衡点。其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服务与学习紧密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此外,体验本身并不会带来学习效果,学习的进步来源于对体验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服务式学习拓展了社区和志愿服务的内涵。
在服务式学习中,学习和反思是项目或课程的必备环节。通过反思获得的学习成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及其相关背景的分析理解。这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现实社会。另一部分则是对项目或自身的反思所带来的。
服务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天才行为
“校园契约”组织2011年秋季对美国1100多所会员高校的调查显示,94%的学校开设了服务式学习的课程,55%的高校将服务式学习列入必修要求。2013年的调查显示,1120所高校的学生在第一和第二课堂的相关项目中提供的服务,折算价值97亿美元。同年,美国社区学院联盟 (AACC) 的调查显示,全美有三分之二的社区学院开设了服务式学习课程。轰轰烈烈的背后,原因有三。
首先,服务式学习关联着崇高目的。几乎每所学校都声称,他们培养的学生是“全球公民,主动参与民主或具有社会责任感”。但美国自己也承认,这方面的教育不少也很“水”。
2012年,美国教育部在一份报告里认为,落实这些目标的差异相当大。而服务式学习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的妙药。
其次,服务式学习承载了部分教学改革的理想。2007年,由哈佛大学教师发动的通识教育改革,希望把运用专业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改进核心课堂的教学。这被认为是推进“服务式学习运动”的举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也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 (STEM) 教育引入服务式学习提供专门资助,以提高教学与现实问题的关联度。
而且,服务式学习是高度的互动式教学。主动学习和互动式教学是美国当下最主流的教学理念。2013年,卡内基基金会 《教学发展报告》 把服务式学习推崇为实现互动式教学的典型方法之一。当年,全美有311所高校接受了这种教学分类,并有更多的高校表示将从2015年起,扩大服务式学习的应用。
虽有大义,知易行难。学科不同,困难也不同。
在社会与行为科学、医学与健康、教育和农业领域,关注现实问题较多,服务对象明确,开展服务式学习相对容易。
而在纯人文学科,协助整理研究资料,或到中小学、社区实践教学相长,将文化服务与学术探究、社会体验融为一体,被证明是有效途径。
在STEM学科中实践服务式学习,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课程内容与实际的关联,二是增加科学文献阅读量、提高读写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实需求,三是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为人类和社会服务的热情、使命感,四是引导学生科技创新,以解决校园和社区的实际生活问题。服务式学习最适合在跨学科课程中开展,因为这样的教学往往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PBL)。
美国没有那么大的应试压力,服务式学习在中小学应用得更加广泛深入。高犯罪风险青少年群体是美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儿童保护基金会2009年的调查揭露,生于2001年的黑人男童在其一生中有1/3的几率入狱,拉丁裔男孩为1/6,而白人男孩为1/17;黑人女孩1/17,拉丁裔女孩1/45,白人女孩1/111。近十年的很多量化研究都显示,参与服务式学习显著降低了这部分青年的犯罪风险,但对于作用机制的表述各有不同。
2015年,一项针对小学生的量化研究证明,服务式学习项目显著提高了孩子们的同理心 (empathy) 和社区参与精神。研究者甚至建议,小学数学老师可鼓励孩子们帮家庭或班级管账。
2012年的研究综述表明,服务式学习帮助中学生关照现实,以发展他们的天才行为。近30年来,天才不再囿于IQ,兴趣能够激发天分正在成为共识。基于兴趣的服务式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们对校园的归属感、沟通能力,并促使他们更多关注他人福祉;参与服务的学生有更多几率主导朋辈教育,显著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及普遍意义上的能力,并对人生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
服务式学习从“搞活动”跃升至课堂学习,那还需要实现一个跨越
服务式学习的体验被分成三类,直接的、非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服务学生与服务对象有面对面的互动,如青少年辅导、服务孤老贫弱等。非直接的服务也在被服务的社区,但不与服务对象发生直接接触,如为孤弱募捐、建设社区图书馆、清除社区的入侵物种等。在间接的服务中,学生不必深入社区或接触服务对象,而是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如为社区组织制作网站、为社区公共政策制定收集建议,或参与策划社区活动。当然,校园也是一个社区,而学生参与校园公共事务往往几类兼具。
学生工作或者德育对于搞“活动”驾轻就熟。但从活动到第二课堂的学习项目,必须完成一个跨越,即帮助学生反思、明确学习成效。
近十年来,随着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运动的深化,学生工作的基本理论已从片面关注学生发展,转变为正确理解并帮助学生学习,进而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也即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他们强调,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的共轭发展,两者在同一过程中互相联系,共同奠定教育效果。而服务式学习被认为是学生工作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板块,也是第一第二课堂合作的重要渠道。
学生工作可设计很多类型的服务式学习。常规的有日常化的公益服务,长期社区共建项目,基于住宿制书院或学生园区的项目,各级各类社会实践,与第一课堂共同提高实习实践学分教育的质量,以及学分课程之外继续发展学生的公益兴趣和服务志愿。服务式学习也催热了第二课堂的一些领域。
例如,领导力在第二课堂长期热而不显,学生自娱自乐。近年来,美国高校的学生领导力项目关注领导推动社会改革的能力,于是很自然地结合服务式学习,以丰富学生对领导社会的认识。又如,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海外学习、全球学习中的服务元素,以锻炼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一些国际性的高校合作网络与专业组织逐渐成型。最大的国际网络在2013年,有超过69个国家、280所高校、600万学生参与。这将对中国高校提出新的挑战。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师)
相关链接
服务式学习的六大成效
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单一学科知识的作用和局限;
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思索将来如何以个体或群体之力,解决诸多社会问题;
培养广泛的实用技能。
成功的服务式学习项目离不开哪些要素
第一,学习成效测评。
测评学习成效,是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走过场,还是有收获,用实证说话。美国同行的切身体会,学习成效测评一定要坚持三个M。
Meaningful,有意义,不要无病呻吟、表面文章,要与项目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
Manageable,能操作,问得实在、测得具体,切口要小,不能问得不知所指、看得不知所谓、答得不知所云。
Measurable,可量化,拿不到数据,说明不了问题,怎么争取预算?
第二,校内和社区的伙伴。
高质量的项目离不开互信互惠的校内外伙伴。在现实中,大量伙伴仅仅是“名义上的”,只在项 目网页或活页介绍上出现。发展和维护校外伙伴需要大量的耐性和技巧,明晰需求、优势互补是基本原则。而在校内,各类教育者和学习者 (即学生) 都是伙伴。教育者与学习者是最核心的“学习伙伴”,犹如两人共骑双人自行车,学习者在前座探索方向,教育者在后座助力支持。教育者支持学习者发展自我,使其在学习 中增长经验,并促使学习成为一个互动过程,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主动精神。
第三,项目的设计和管理。
项目设计应围绕“学习 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效”展开。首要是明确服务需求和教育目标,写出好的学习成效测评清单,理清目标、反思、成效的操作脉络。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参与一个服务式学习项目超过40小时,学习成效将有明显提高。“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过程管理与成效评估同样重要。
文/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