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筹建、沪上四大名校合力支持的上海市名校高中慕课平台近日上线,面向全市中学生开设21门精品课程。在聚集了特级教师的主讲人名单中,来自上海交大附中的张宇是唯一一名学生。
高三学生张宇是上海交大附中STEM(对应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实验中心志愿者、STEM云课堂研究方法分支物理学主讲人。“所有的概念和定义不一定是对的,不一定是错的,但是不去问为什么,一定是错的。”这是张宇做了诸多科创项目之后最大的心得体会。
他喜欢挑战权威和定理
什么是黑色? 黑色物体表面没有光反射出来。
什么是绿色?绿色物体表面反射出的绿色光射入人眼,我们就能看见绿色。
那么,黑色物体显黑色为什么不是因为黑色光反射入人眼看到的呢?
3月5日开始,张宇主讲的《STEM研究方法———说黑》,将在上海市名校高中慕课平台上正式开放。课程中,类似的质疑贯穿始终。不时地,他还会故意提出几个常识上会否定的假设,并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其为什么是错的。
在这门课程中,张宇用8讲的时间分享他对黑、对光和色彩的认识。“大家将会看到我是怎么不断地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来形成我对这一切的认识,又是怎样不断去怀疑得到的结论,通过自我否定来走向新的认识。同时,我们的慕课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强调科研思路的养成和科研方法的探讨。”张宇这样描述他即将“面世”的课程内容。
这种有趣的讲课方式,与张宇自身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无关联。
“拼的不只是名校,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张宇就读的小学是杨浦区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凤城新村小学。当年面试兰生复旦时,看着其他小朋友手中厚厚一沓获奖证书,只有一张科技方面三等奖证书的张宇仍然信心满满———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和热力学等知识,还读过一些霍金对理论物理的研究。
“比如书本上的定理和公式,很多同学觉得会用就好,干嘛非要去探究背后的原理,反正考试也不考。”但这些,恰恰是张宇最为热衷的话题。
“为什么?”张宇经常发问,只要发现了一个可以提出“为什么”的话题,张宇就会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教授和前辈来获得答案。“我喜欢挑战权威。”他说。
要持续地对科技散发热情
张宇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更新各类科技新闻、转发科普知识,时不时地还会开展一番讨论。
在2015年科创大赛和明日科技之星评选中,张宇凭借课题研究 《简易非接触式色素检测成像法》,同时获得一等奖和几个专项奖;他还将DI青少年创意思维竞赛引入上海交大附中,并在2014-2015年度的赛事中,率队获上海赛区冠军,后赴京参加亚太国际邀请赛,获第9名……
在第35届头脑奥林匹克 (OM)的决赛现场,张宇与队友首创三轮全方位旋转电动行驶载具,为未来概念车提供新的可用设想。在 《简易非接触式色素检测成像法》 课题探究过程中,张宇就“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能否用手机摄像头加以区分”这一问题,在上海交大附中、同济大学,以及杨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站帮助指导下,运用数字化实验手段,对不同颜色的食用及工业色素逐一分析,并最终选定绿色作为课题第一阶段的主要鉴定对象,完成了手机的简易夹持检测装置,且实际验证有效。
能成为慕课唯一的学生主讲人,张宇感觉很幸运:“热爱科技创新的伙伴有很多,高中三年里,能持续地对科技进行探索并不断分享给别人,我想这是选择我来做主讲人的原因。”
分享给科技共同体之外的人们
从高二开始,张宇便负责在学校的STEM实验中心带教学弟学妹,他还定期到与上海交大附中联谊的中小学去,指导低年级学生们进行科技探索。张宇的指导教师、上海交大附中科技总辅导员彭禹笑言:“张宇不仅能自己学习科技知识,还能深入浅出地将这些知识传达给科技共同体之外的人们。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从事课题研究尤其需要这样的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彭禹是位历史教师,却带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创学生。他告诉记者,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学到某个程度就够了。但科学不应该有边界,在科技探索时那种无限开拓未知世界的态度更符合教育的本质。在他看来,任何学科都需要最基本的科学探索规范。
慕课课程上线后,张宇还在微博、微信上开设了新媒体平台,与更多热爱科技的小伙伴们进行互动。“没有光照的地方尽是黑,漫漫无尽的黑我都能说,我也会继续在各个领域探寻尚未被‘光,照亮的‘黑,。”
对于科技的探索,张宇仍在路上。
本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