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聚焦全球化、多元文化情景、复杂多变社会的常态化,西浦认为,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国际玩家 (Global Player)。所以,学校将培养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世界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
■尽管教育部门极力推进资源共享机制和学科合作,但因评价体系和成果及既得利益的极端个人化,这种矩阵结构在中国情境下往往难以有效运行,最后沦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如高校当下流行的“师徒团队”和“夫妻店”。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雷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去年做过一个预测:未来15年内,一半美国大学会面临破产。这是危言耸听,还是一记清醒的警钟?
从高等教育的历史看,大学发生过一系列演变,从宗教、知识传输、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等,大学的功能在不断拓展。
但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包括网络、移动技术、慕课、搜索引擎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兴起,这些都革命性地改变了学习行为本身以及知识分享的方式,甚至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使得教育和大学面临严重挑战。人们不得不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对大学进行再定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给予了中国大学、特别是创立于这个时代的中外国际合作大学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可以整合全球教育资源,与国际一流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具有站在前人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没有历史包袱、一张白纸好绘宏图的后发优势。
以本人所在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为例,学校办学起步高,如果能抓住站在世界平台上整合资源、探索办学新模式的机遇,就有可能实现在教育和办学上超越的机会。
按照西浦在战略上的布局,我们将在教育重塑上试图实现三方面的跨越,以期做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影响中国高教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
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日益紧密连接,“连接革命”直接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行为、组织架构、社会形态发生颠覆性变化。也就是说,在很多领域出现了范式革命,包括教育领域在内,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赶快行动,抓住机会,迎接变革;教育专家们也呼吁教育工作者赶快醒来,变革教育,认真对待克里斯滕森教授的警告,深刻反省。
在这样的背景和挑战下,大学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首先,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其次,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第三,人类未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学怎样帮人类迎接这些挑战?这些思考和战略性的定位,可为大学在此轮重组中赢得生存的基础、健康发展的道路、超越的可能。
例如,西浦聚焦全球化、多元文化情景、复杂多变社会的常态化,认为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国际玩家 (Global Player),所以将培养具有跨文化领导力的世界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为此,学校借鉴世界教育的最优实践,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整合知识体系,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进而提倡研究导向型教育,营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超现实良好育人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以兴趣为导向的融合性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帮助学生训练、提升其跨文化领导力,具体包括增强多文化的理解力 (Multi-cultural Understanding)、转化现行心态为复杂心态 (fromCurrent Mindset to Complexity Mindset)、训练整体思维(Integrative Thinking)、提高变革管理能力(Change Management);在研究上针对人类生存面临的严重挑战,以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为己任,有选择性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这样,西浦就有可能以一种符合未来趋势和需求的新兴国际大学屹立于中国,影响如火如荼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甚至世界高教发展。
探索适合知识工作者和组织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管理有效性
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20世纪人们已经在理论上解决了管理的效率问题,留给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是:如何改进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组织的效率。大学是典型的知识组织,大学的师生员工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他们的效率和大学的管理一直在管理上备遭诟病。直至今日,全球大学基本上还是采用基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的层级理论的官僚层级式组织结构,中国大学的低效和行政化也备受批评。
世界上一些大学为改进学科和教授间的合作,已借鉴矩阵式结构,成立了不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中国,尽管教育部门极力推进资源共享机制和学科合作,如共享平台、跨专业甚至院校的研究中心,但因评价体系和成果及既得利益的极端个人化,这种矩阵结构在中国情境下往往难以有效运行,最后沦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如高校流行的“师徒团队”和“夫妻店”。
面对网络化和“连接革命”,组织的网络化给予了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提升的新途径。例如,并行操作、无缝链接的组织内和跨组织的资源共享、有机合作等。甚至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网络组织,以实现有机的企业运行机制。对于大学来说,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利用网络化组织实现提升知识工作者和组织效率的梦想?即使已经采用了矩阵式组织架构的大学,也依然具有很大的改进或变革空间。
西浦正在试图抓住这种技术变革给予的机会,利用其一张白纸好绘宏图之优势,探索建立大学新型网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理,为改进大学支撑和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初步探索和运行结果已显示,西浦的以学术、学生、行政、信息四个中心无缝链接的平台,为师生搭建了友好高效的支撑体系,以学科系为单元的教学组织、以学科群协调学科发展的协作和共享机制、跨系跨专业的研究所和中心的交叉合作方式,构建起了西浦网络化的共生共荣(Symbiosis)学术生态,消除了研究上和资源配置上的院系和专业壁垒,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以及与社会和工业界的互动与合作,显示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也使学校愿景、使命的实现和办学与教育新模式的推行成为可能。
建立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以人才和研究为改善人类生存质量做出贡献
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以其独特的前瞻性、学术社区、高端人才、超前研究贡献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怀揣远大的抱负,西浦不仅试图在新教育和大学管理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正以办学的实际结果造福于人类,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国土地上建设一所新型国际大学,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和需求、具备跨文化领导力的来自全球的一批世界公民;在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如生命科学、医药、可持续材料、环境、信息和通讯、城市化、老龄化社会、公共卫生、金融、管理等,为提升人类生存能力和质量做出贡献。
扎根于素有“世界经济发动机”之称的长三角地区,处于21世纪中国正全面崛起的时代,西浦的诞生不仅源于教育变革的需要,同时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肩负着以其国际资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西浦以开放的校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科学社区、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的示范区,以核心学校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SEID)早日建成东方慧湖(类似于西方硅谷),并基于此放大自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影响;另外,以影响中国高教改革和世界教育发展为使命的西浦,还力图通过自己的深度探索和有效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尽可能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目前,西浦被誉为“高教改革的先锋、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初步显示学校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开花结果。西浦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分享其探索心得,而且通过其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ILEAD),以国际论坛,师资、支撑人员、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培训计划等方式,向同行传播和分享西浦及世界的最优实践。
总之,在很多领域掀起范式革命,2.0、3.0、x.0版本探索此起彼伏的今天,大学也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思考自己的新版本,只有快速重塑,才可能避免破产的厄运!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