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高考就要来临。
进入“高考改革元年”,今年的高考注定会引起各方的极大关注,因为,有“二次高考”之称的自主招生考试,将首次在高考后进行——高考不是“终点”,高考之后,一场对手更强大、拼杀更激烈的自主招生考试将迅速接棒。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受自招时间调整影响,部分处于“第一梯队”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考前的紧张气氛较往年浓烈了不少。
高考逼近 考生真切感受到改革的影响
“如果你的高考裸分能考到500分,那么你的学校选择面会很广。一旦考不到这个分数,那你就要跟志愿表上第一梯队的学校说再见了!”对照着高考志愿表,张虹(化名)将裸分的重要性摆在儿子面前。“现实就是如此,尽管残酷,也得告诉孩子。”
张虹儿子所在的学校,是沪上一所知名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首次延至高考后,对这类学校的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
往年高考,这所高中将近有一半的高三学生能提前拿到各类自主招生优惠资格,高考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能进入名牌高校。参加高考,大多数学生的心情是相对轻松的。而今年,该校高三年级除了个别学生获得保送资格,四五十名学生获得多所高校的自招初审资格,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的,都是复旦、交大综合录取初审通过资格。“这意味着一切都得等高考完后见分晓,因为复旦、交大的综合录取是直接与高考分数挂钩的。”张虹说。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张虹和孩子就接受了高考改革的现实。只不过,孩子的敏感程度明显比家长“慢了半拍”。张虹说,儿子第一次感受到高考新政的影响,是在今年年初参加了某高校举行的冬令营活动后。“学校参加冬令营的这批学生中,儿子的综合排名是第三,本来他信心满满,可是查询成绩时,‘没有通过’这四个大字让他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张虹说,最终,一些在学科奥赛中获奖的学生通过了这次测试。
随着高考逼近,尤其是在全区二模考后,孩子更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影响。
“这次二模考,他发挥得并不好,从年级前50名落到前100名,尤其是两门强项——物理和数学,都只考了110分左右。而按照老师对他的高考估分,这两门都是140分起底。”
成绩公布后,张虹明显感到儿子的情绪出现了波动。二模考作为高考的一次“演练”,儿子开始领悟到,“不是说我有这个水平,我就一定能考到相匹配的分数,一次考试的变数实在太大了,而我最想进的高校,恰恰很看重这次考试的成绩。”
这几天,张虹躺在床上常常辗转难眠。她想,若是时光倒流三年,当初选择高中时,可能会挑选另一所高考成绩相对更好的学校。“这三年来,我们一直抱着‘只要达到一本线,进名校肯定没问题’的想法,因此,在孩子成绩方面并没有抓得很紧,总是希望留有空间让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张虹说,现在想太多也是徒劳,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祈祷孩子高考稳定发挥。
备考时间紧张 自主招生培训遇冷
除了家长,这届的高三年级老师也很纠结。
“一方面,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有些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为了不影响学生,只能多做正能量宣传,给他们多煲点‘心灵鸡汤’。”本市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资深高三班主任李娟(化名)说。
往年,这些学校都会针对复旦千分考、北约、华约联盟考等开设自招辅导班。而今年,多数示范性高中均不再组织类似的辅导。“过去,一些高校的自招笔试科目相对固定,也容易组织辅导。但今年碰到高考改革,每所学校怎么考、考什么都不清楚,高中就没办法集中起来培训。”李娟说,只能请学生自行回家准备。
按照新的时间表,6月高考后的12天里,高校需要完成从自主招生考试到确认入选名单、专业、优惠分值,以及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以往是在2个月之内完成的。
“可能下了高考考场,没过几天,就要直奔自招考场,确实没时间准备,只能裸考了。”高三生小吴说。一些嗅觉灵敏的培训机构已经注意到了风向的变化,他们实施“考前圈人”战术,推出“签约保过”备考方案,有的还打出“高考前报名‘保过班’,额外增加1小时模拟面试”的广告。
对于常年带教高三的李娟而言,高考改革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送走这届毕业生,马上她又要迎来新一轮的改革——“2016年起,本市将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如何应对?李娟所在的学校已经开始“行动”。
“对于高中而言,一本、二本批次合并后,比拼一本率的压力相对小了。这样一来,也留下空间给学校做走班尝试。”李娟告诉记者,这届高二进入高三后,针对加试学科,学校将在保留原行政班的基础上实施走班,不再单独编班,这样做也是为以后高一年级的大走班“探路”。本学期末,该校高二年级已进入走班试行阶段,“全年级选历史的39位学生分布在10个班级,管理起来难度不小。”为此,李娟也想了不少办法,如固定座位方便认人,挑选了两位课代表进行“跨班管理”,根据学生分布的楼层收作业等。
李娟发现,越到临近高考,孩子们越敏感。“老师,我发现家长都好假啊,嘴上说‘随便你考成什么样,我都能接受。’心里却明明很介意。”李娟问学生,“那该说什么?”,“什么都不要说!”今年,李娟的孩子也将参加高考,“这个时候,或许不刻意说什么会更好。”
文汇报记者 钱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