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钰 张鹏
2015年高考临近,今年高考改革的最大变化即将“上演”——“12岁”的高校自主招生将迎来“史上最大变革”——从高考前挪至了高考后。对部分学生而言,高考之后,扔掉书本试卷的狂欢将一去不复返,迎接他们的可能是更煎熬的“魔鬼两周”。回首自主招生改革12年,不少亲历者有话要说,来看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自主招生”。
让新概念获奖者、语文之星脱颖而出
听闻首届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当年参加高考的小唐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在高考前拿到的各大高校的加分,就是参加了自主招生啊!”昨晚,小唐在高中群里,征集关于自主招生的回忆,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就是首届自主招生的受益者。
“自主招生”这个新名词在2003年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当年,教育部在22所重点高校进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规定试点人数不超过学校当年本科计划总数的5%,故俗称“5%自主招生”。其中,首批22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
2004年,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北京姑娘赵明珠(化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在公布录取名单的那天,赵明珠异常兴奋。在北师大二附中文科重点班排名第10位的她,PK掉了排名靠前的同学,成为了全班唯一一位通过人大自招考试的学生。她得到的优惠条件是:线下加分20分予以录取人大。
提及此事,赵明珠颇为感慨,对文科生而言,这是难得的一次在高考前进入大学的机会,因为文科生很少能通过奥赛得奖保送名牌大学。也正是有了这次机会,赵明珠提前锁定了人大,而排名靠前的其他同学,大多也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是一个略微讽刺、值得玩味的结果。”赵明珠笑着说。
回忆起十年前参加的自主招生考试,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小顾仍记忆犹新。作为两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得主和“全国语文之星”,2005年,经学校推荐,小顾参加了当年的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当时的考试还是文理分卷,文科生考了一张文史哲合卷,满分200分,还有一张是外语卷,满分100分。”小顾说,印象很深的是,有别于现在复旦大学的千分考,当年的自招考题很开放,没有偏题怪题,包括文言文古文断句,以及文史哲基础知识等,以主观题居多,考查学生的阅读量。
最终,成绩公布后,小顾拿到了复旦大学的A档优惠政策,即达到一本线即予以录取。“这样的结果在我的意料之外,因为我当时考完后心里也没底。”小顾说,自主招生确实照顾到了学生的特长,而不是“以分论人”。因为按照他当时的裸考成绩,可能够不上复旦,而自主招生,让酷爱文学的他有了追逐更高水平高校的可能。
从新生事物变成“小高考”
随后,加入自主招生的高校队伍迅速扩大,年年有新面孔加入:从2003年的22所增至2010年的80所。由于高校逐渐降低报名门槛,对获奖成绩等“硬条件”要求降低,且从限定于少数重点中学推荐到开放学生个人自荐,参加自招的学生数量也是连年增加,因此,自主招生考试渐渐被称为“小高考”。
高二和高三期间,刘志鹏连续两次获得天津市化学竞赛一等奖。于是,他将目标锁定在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上。2008年1月,刘志鹏参加了自招考试,同行的学生中既有学科竞赛一等奖的保送生,也有学校推荐的自招考生。
刘志鹏回忆说,为了备战北大的自招考试,他足足准备近两个月时间,上课都基本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复习。当年,北大共考了5门科目,语数英理化,“最难的是数学,一共5道大题,我只做出了一道半,出考场后心里就凉了一截。”刘志鹏说。
虽然数学很难,但也有人至少做出了一半。走进洗手间的一瞬间,刘志鹏的眼泪不听话地涌了出来。“对我而言,这是多了一次进入中国最高学府的机会,但也有忐忑,万一考试不成功,就只能拼裸考了。”下午的考试,他决定背水一战。
笔试过后,天津市共有29名同学进入面试,刘志鹏排名第28位。在面试中,他抽到的题目是“如何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平时很注意关心时政的他侃侃而谈,终于在面试中成功逆袭,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愿能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才”
事实上,除了“5%自主招生”之外,2006年,一种更大规模的全新尝试在上海出现,即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试点”和“试验”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区别很大。根据这种政策,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的学生提前选定专业,并与高校签订协议,已被预录取的学生仍需参加高考,一般而言,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即予以录取。自主招生已从统一招生的“点缀”、“陪衬”,转变为一流大学本科招生的主干道。尤其是京沪两地四所顶尖大学的经验,深具“指标意义”。
现在一家医药企业做市场研究分析师的陈天乐,在2009年元旦,分别参加了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同时被两校预录取。“在参加上海交大面试时,感觉就是在跟教授拉家常,记得他当时问我,‘如果在大学有男生追求你,但你不喜欢,你会怎么拒绝?’,这问题挺有趣的。”陈天乐说,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自主招生确实是一段很特别的经历,能在入学前跟教授面对面沟通,近距离了解高校。在拿到预录取结果后,自己参加高考的心态也轻松了不少。
由于这段特殊的自招经历,进入上海交大后,陈天乐召集了一批自招同学,建起了公益社团——“水缘社”。“我们经常会去高中办一些讲座,传授自主招生经验等,或组织高中生参观高校,了解大学生活,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陈天乐说,希望借此架起高中和大学之间的桥梁。
在得到机会的同时,对于改革,陈天乐也有反思。在她看来,大部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凭裸考也能进入这些学校。“即便没有自主招生,对于录取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自主招生只是提前上了一道‘保险’,而没有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陈天乐说。
陈天乐的思考或许也是自主招生被社会诟病最多的地方。她说,希望挪至高考后的自招能让人们看到“新气象”,与它的初衷一致,真正选拔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不要把他们拦在高考的门槛外。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