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罗》
赵启正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用去找更光鲜的人物,就学习世谦吧!他是最真实的。
——赵启正
这是封面上唯一的宣传语,是《忆老罗》主编、国务院新闻办公主任室原主任赵启正对罗世谦同志的评价,也是大家提及最多、最发人感慨的一句话。
罗世谦生于194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上海从事了15年的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之后又从事了25年的党政工作,在上海市仪表局、市外经贸、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老干部大学等多个单位都工作过,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上海市纪委书记。2020年他去世以后,许多他的领导、同事、下属、朋友都自发地写下了怀念他的文章,《忆老罗》就是这些文章的集合。他又何以给这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他去世后众人情不自禁地纷纷要怀念他呢?
关于老罗这个称呼,在一次关于党内要发扬互称同志的精神谈认识的组织生活上,罗世谦解释说,党内互称同志不只是一个称呼上的形式,更有助于在党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说到底是共产党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一起工作的都是同事,没有必要区分领导和下属。多年来,罗世谦一直要求周围的人都叫他老罗,不称职务。有的同志总觉得不合适,还是要称罗书记,但每次都会被“淡淡但坚定地纠正——老罗”。
读毕全书,罗世谦给人最大的印象,一是清廉,二是平易。他的清廉“到了苛刻的程度”,别说公车私用,他连公事都常常不用公车,一方面把车留给其他人,另一方面是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就骑一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有个很生动的例子:一次中央的一位领导来上海,住在衡山宾馆,罗世谦骑着自行车就去了,结果门卫觉得他这样子不可能是来找大领导的,把他拦了下来,他和大领导通了电话才被放行。
在这里还要特别提一提他对家人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罗世谦在这方面正是一个楷模。他唯一的女儿从不坐他的车,别人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什么人。在上大学、找工作等重要节点上,不少人想给她提供帮助,但都被罗世谦严词拒绝,最后她自己找了一份离家很远、工资不高的工作,一直就这样干到退休。
罗世谦和所有人都打成一片、其乐融融。他没有一点架子,从不讲什么领导派头。与下属乘车去基层调研时,为了方便和大家讨论情况,他常坐在车前排,有时基层同志习惯性地帮忙打开后车门,下来的却是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与下属谈工作,他随手拉开椅子就坐下,旁人经过一看,还真不知道谁是领导;和同事朋友出去旅游,他帮这个提行李,帮那个买东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哪个服务人员;他的母亲来上海后希望看看城市风光,他就骑着三轮板车载着老母亲到处走,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个穷光蛋……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时,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是所有人(包括门卫和勤杂人员)的姓名、生日、住址、家庭情况、遇到的困难,把所有人的事都记在心上。他常搞突击家访,就为了看到他们家里的真实困难,然后就着手帮他们解决,有时帮了忙,对方还不知道是谁做的。
《忆老罗》虽然是主人公去世后的纪念集,但这些文字却哀而不伤——我们固然痛惜于一位党的好干部、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离去,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老罗就像烛光,照亮、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看到了写作者一颗颗善良、感恩、真诚的心,看到老罗的精神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消失,而是化作一团团火焰永久地燃烧在众人的心中,给他们以力量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罗世谦正是这样度过了他的一生。
翻回卷首,罗世谦正微笑着注视着前方,那前方是他的亲友同志,是他携手共进的同事,是他寄予祝福的年轻干部和孩子,是千千万万的百姓,是党的指引,是红色的希望,是光明的未来。
作者:曹婷婷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