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面对过去,科学面向未来。简洁地提出这样的命题,显然会有争论。把命题软化一些,强调艺术创造的激情,往往基于已有的经历和体验:艺术之花,盛开于现实的土壤,而激发科学的创造力,更多地需要对未知、未来的探求和想象,甚至是将梦想、幻想演化成实验的目标。如此表述,语句拖沓了,争议却会少很多。
很多科学家热心关注人文,爱好艺术,天文学专业的卞毓麟先生,亦是广受称道者之一。站在科学与人文交汇的高度,卞先生所著《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以下简称《百题》,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位居《中国教育报》2022年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前十”,即是明证。
披览《百题》,我浮想联翩。书中“作者前言”起首便道:“科学与人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察之不尽,言之不竭。”那么,科学与人文,于哪里交汇?在卞先生的思绪里,有一个交汇点,即“真善美”。人类普遍追求“真善美”,在这个基础上,科学、人文,包括金字塔里的学术和普通大众的喜好,都是人类文明的“构件和要素”。人文讲究真性情,科学追求客观真实;人文力主扬善抑恶,科学界亦高举这面旗帜,期望科学的发展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打击社会的黑暗;至于对“美”的发现,虽然是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最爱,却也不能认为是他们的专利,天文学家眼里的宇宙之美、生物学家观察到的动植物微观之美、数学物理公式追求的简约之美等等,都说明了“美”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目标。
科学与人文的另一个交汇点,恐怕就是对未来的渴望了。如前所述,艺术创造,强调融汇过往经验,同时植根于现实土壤,而科学发现,更多地被追逐未知的激情所鼓舞。但是,在帮助人类勇敢地走向未来方面,他们携手亲密合作。作家们写历史故事,写前人的苦难与奋斗,不正是为了帮助今人获取走向未来的力量?科学家更不用说了,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走向未来之路,时时刻刻留下他们的艰辛。《百题》开篇,率先介绍《人类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提议进行“人类未来细思量”。《人类未来》的作者马丁·里斯,是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书中的这些重要思量,既包括生物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问题,也包括哲学、道德等人文命题,比如人体冷冻技术。卞先生评介《人类未来》,所言振聋发聩,值得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共同深思。
《百题》中的第11题,小标题意味深长:“提出简单的问题,寻求简单的答案。”在卞先生看来,这是科学家希望达到的至高境界。比方说,从雪花的形状,谈到自然界的力,甚至可以讨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简单而令人神往,同样是人文学者孜孜不倦探寻的极致。王国维谈词的境界,第三种境界最为难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漫步人类进步的台阶,在简单而坚实的阶梯上,又一次共鸣共振。
卞毓麟先生的“科学与人文百题”,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
卞毓麟 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孙颙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