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纪录片能不能得到年轻人认同?带有显著地域底色的纪录片有没有可能破圈传播?
人文纪录片《26县纪事》一次性回答了两个问题。
不久前,一则高能“锤子”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热转。几十秒的画面里,重约18吨的夯锤反复从空中砸向地面,生生“锤”出一个个地坑。这条短视频在网络平台的点赞量和评论量甫一发布瞬间便突破了10万,十天内,全网播放量过亿。
这是《26县纪事》里的一个小片段。它记录了丽水莲都机场建设中强夯机作业的一个场面,因为这个高能大“锤子”多达960万次的夯基次数,地无三尺平的山区经削峰填谷后建起了现代化机场。
随着短视频出圈,《26县纪事》全网推出后,#二十六县纪事的共富密码#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6亿,收获热搜18个,并一直居于社会类纪录片热度第一名,新片打分第一名。
作为一部聚焦浙江山区26县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纪录片,《26县纪事》主题性极强,却能自带网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本正经”的共富主题,通过什么“抓”住了网民的眼球?
《26县纪事》是浙江卫视纪录片团队继《东向大海》之后的又一现实题材力作。其凭借新闻性的时代价值,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人文气的制作风格,为现实题材纪录片创制打开了全新方式。
一
作为中国首个公共富裕示范区,浙江的示范意义不言而喻。如果既有城市又有农村,既有发达地区又有比较落后地区的浙江做到了共同富裕,那么对全国其他省市区具有参照价值,是可辐射,可推广的。
为什么浙江会是“中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共富探路过程中,浙江的示范性又体现在哪里?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主题纪录片,《26县纪事》自带新闻基因。为了发挥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其首先通过精准的选题对全片进行谋篇布局。
在曾经不显山露水的浙江山区26县,如今,随着跨越式发展,已然是新闻的富矿。该片挖掘出浙江山区26个县的30多个选题,并将其架构为超级工程建设、数字科技赋能、民生工程创举、传统农业新生、山海协作共赢五个维度,通过呈现《山川》之奇、《山韵》之幻、《山城》之炫、《山味》之约、《山海》之盟揭开浙江的共富密码。
在第一集《山川》中,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震撼现场,带我们见证了超级工程成就山川相连之伟力。全国投资最大的核电站三澳核电站的筒体吊装,西电东输特高压线路的高空带电检修,中国东部最大防洪工程平阳南湖工程的开闸试运行,削峰填谷需要960万次强夯地基的莲都机场建设……在世界一流科技的保障之下,政府主导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各项超级工程正在26县积极推进,这无疑为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
30多个精准的选题应该被如何呈现?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26县纪事》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过山区人民真实的获得感记录浙江共同富裕的探路历程。
在第三集《山城》中,武义20多年前“下山脱贫”举行集体婚礼的九龙山村民,如今已经成了老夫老妻,再聚首在子女的大学升学宴上;正在进行时的景宁“大搬快聚”,政府推行的丰俭由人的安置政策下,大山里最后一户山民雷秀美一家的“出山记”,在镜头下被原生态呈现。教育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政府主导的天台模式“脑洞大开”,城里的赤城中学和800米山上石梁中学,通过混编共享城乡资源,“变形记”的真实故事正在向良性的轨道进展;而淳安的山区留守儿童们,当地政府正携手海亮教育集团的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山海合唱团的“成长记”,让无数观众倍感温暖。浙江山区26县大力投入民生工程,全面铺开教育资源均衡化、教共体、医共体,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最大限度缩小城乡差距的故事,被真实还原。
三
浙江山区26县,涵盖东南名山大川,棹声帆影中,流出中国最早的山水诗,草木葱茏间,“义利并举”、“知行合一”的思想,已延续千年。共富之路上的“诗与远方”该用怎样的影像来传达?
一组组极具感染力的镜头,伴着史诗感的音乐,《26县纪事》不仅群像式呈现了这里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更展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思想指导下,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山区26县实现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正片,许多观众看完《26县纪事》的精彩段落后惊呼“开眼,真是头一回见”。建筑工人愚公移山,削峰填谷建设机场;种粮农民在稻田里与时间赛跑,拉起绳子为杂交稻授粉“赶花”, 这些最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在纪录片人的镜头下真实呈现,成了大家难得一见的“远方”,更成为观众和网民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窗口。
作者:王彦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