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打工魂”,当庞大的就业群体进入职场,转变为“打工人”身份的时候,关于“打工人”的话题就持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打工人”所包含的群体足够丰富,几乎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在2020年,“打工人”一词更是入选《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十大流行词”,被大众所熟知,无论是具体的职业群体,还是舆论场上的热点新闻,“打工人”的话题总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那么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打工人”,关于“打工人”的话题,我们又究竟了解多少,作为千万“打工人”中的一员,我们是否知道自己为何打工,打工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运作逻辑?
推荐关注以下这几本书,其中既有普通“打工人”书写自我的个体叙事,又有分析工作伦理、社会结构的理论著作,呈现“打工人”群体的多重面相,挖掘打工背后的社会意义。我们期待用阅读的方式,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职场环境,致敬那些普通而不凡的劳动者群体,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出一份力。
《“打工人”纪事》
沈燕妮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跨越80年的行业故事,海鲜店、国营理发店、水果摊、“复活宠物店”、雪地骑手、陪诊师、隧道工、“北漂”出版商……他们何以为生?这是一本普通人书写的打工纪事,情感真挚、文字朴实,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道出打工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愁。
《劳动者的星辰》
范雨素 郭福来 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登上央视“朗读者”、百万网友关注的皮村文学小组作品精选集。范雨素说:“写作就是为了大声说:我存在!”镌刻在命运齿轮上的生存呐喊。育儿嫂、布展工、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种生活都惊心动魄。路途漫长,依然心怀星辰,致敬普通人、致敬劳动者的真实书写。
《过劳悲歌》
[美]杰米·K.麦卡伦 著
涂 伟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从美国锈带的仓储业,到加州的高科技产业,各类劳动者都在经历过劳导致的种种危机。大多数的美国人工时太长、工作太努力,而有些美国人则是工时与工作安排很不稳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一年工作时间在不断下降,而到20世纪70年代,工时却又出现了明显的反弹。本书追溯了我们的生活如何被新的工作形态所束缚,我们又应该如何夺回对工作时间的话语权,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社会。
《工作漂流》
[日]稻泉连 著
窦心浩 谭婉心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年轻人渐渐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质疑。是去更大的企业,还是选择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是彻底转行,还是自己创业,或是留学深造?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英]齐格蒙特·鲍曼
郭 楠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在消费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后工作”理论》
徐志伟 王行坤 主编
王行坤 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界关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后工作”理论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的弊端,萌生出的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工作机制导致“很多人无所事事,其他更多的人做无用功,并且强迫真正有益的劳动力从事最繁重的过度工作”,造成了劳动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无益于个人发展和公共利益。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作制度展开了批判,对理想的未来工作模式进行了畅想,呼吁以创造性的、自由的工作取代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