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格的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基地。过上若干年,人们要谈苏州,不可能避开陆文夫;谈陆文夫的小说,也不可能游离于苏州之外。陆文夫的代表作已走向世界,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但他还是属于中国苏州的陆文夫。
回顾陆文夫一生的文学道路,如果要划分阶段的话,我看可划为三个阶段:从写性色起步;写饮食烹饪出大名;写城市居民住房收尾。他的小说都是以水乡苏州为背景,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在形而下的范围编织故事。
《小巷深处》是写妓女的命运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禁绝妓院,解放了在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妓女。各地政府部门把这些不幸的女子组织起来,给她们治病,让她们学习文化知识,又把她们匿名安排在工厂工作。最人道主义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做法,是对她们过去的职业保密。《小巷深处》里的徐文霞,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陆文夫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徐文霞这样的人物的命运,把小说中的人物置于两难的矛盾中,故事有了起伏,吸引读者关注徐文霞的命运。陆文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把徐文霞内心的千千结疏理出来,让读者同情小说中的人物,理解徐文霞的处境。小说情节起伏曲折,不断把人物推到浪尖,又把人物甩下来,看作家如何收场。小说结尾是小巷深处的敲门声,留下空白,等待读者来填写:他们最后能成就美满姻缘吗?小说开头,却是苏州静静的夜晚:“苏州,这个古老的城市,现在是睡熟了。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朵水莲。那不太明亮的街灯照着秋风中的白杨,把婆娑的树影投射在石子马路上,使得街道也洒上了朦胧的睡意。”
开头是安静的苏州的夜晚;结尾是小巷深处有人敲门的苏州夜晚。——这就是生活。
《美食家》为陆文夫赢得巨大的声誉。这部作品刚发表,《文艺报》率先推荐,是吴泰昌写的评介。小说题材是吃饭,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按陆文夫自己的说法,他是从陈云同志穿衣吃饭的讲话受到启发,以小说的形式,用形象思考民生的基本需求。曾有一个阶段,吃吃喝喝被批为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作风,在全世界都享有美誉的中国烹饪,中国人却不大敢谈论。《美食家》里的人物丁大头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个奇怪的生理现象,那资产阶级的味觉和无产阶级的味觉竟然毫无区别!资本家说清炒虾仁比白菜炒肉丝好吃,无产阶级尝了一口之后也跟着点头。他们有了钱以后,也想吃清炒虾仁了。”饮食没有阶级性,在当代文学作品里,是陆文夫第一个提出的。今天,这样的话并不需要说,也没人这样谈论饮食之道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美食家》的发表,带有解放思想的意义。如果单从烹饪来看小说,陆文夫写的很皮毛, 因为他不是从技术层面来写小说。
长篇小说《人之窝》,可以说调动了陆文夫一生的经验,用尽了他全部的艺术手法,是他用力很大的一部作品。我读后感到,在结构上,他还是以短篇拼接组合,不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写。陆的小说,以短篇取胜,他写长篇,只能按这种拼图式的结构来开展故事。
正如书名,陆文夫在他下力创作的长篇里,是要写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在住房的民生问题上,社会问题、人的欲望、人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环境的矛盾,都可以在一个小巷、一个院子、一个家庭、一个人身上呈现。这部长篇小说,有一个人物的塑造最丰满、成功,她就是费亭美。只有苏州这个城市,才会有费亭美这样让人读后难忘的艺术形象。
陆文夫写过谈小说创作的理论性文章,写过不少散文随笔,我印象最深的是《快乐的死亡》。他很早就警惕名人为名所累,在旁观者眼里,是一场又一场的滑稽剧。陆为人忠厚,但他是世俗的、平民化的,没有他过去的老年朋友范烟桥、周瘦鹃那样的名士气。他的朴素里有超脱,骨子里还保持平民精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陆文夫。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