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上海的龙美术馆今年迎来创办十周年。近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同时开启两大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和“多重景观”,分别从人物和抽象的角度纵跨东西,通过260余件(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晒出其丰厚的“家底”,广阔的收藏视野。
看看这两个目不暇接、珍品云集的展览,或许人们便会明白,为什么这家美术馆无愧于国内私立美术馆的标杆。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以不同艺术家的140余件(组)作品,来回应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交和在此世界中“存在”的渴望,邀请伊沃娜·布拉兹维克担任策展人。
保罗·高更、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勒内·马格里特、潘玉良、丁衍庸、苏天赐、草间弥生、陈箴、米凯尔·博伊曼斯、徐悲鸿、常书鸿、靳尚谊、翠西·艾敏、约翰·柯林、大卫·霍克尼、马克·罗斯科、丹·弗拉文、格哈德·里希特……展览中出现的这一连串名字,在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存在于世”绝大多数展品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创作,绘画和装置包括了艺术家的自画像、家庭相册、超现实场景中的陌生人、社会活动中的群体,通过四幕戏剧性的“剧集”带人们踏上一段旅程。
每一幕的标题和主题都来自该板块作品中的一件:第一幕聚焦于单个人物的肖像作品,包括艺术家的自画像以及艺术家和模特之间的关系;第二幕的绘画呈现了家庭、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幕探讨了陌生人或同事,工人或狂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幕把人们带入了抽象的领域,艺术家使用颜色、光线和形式来创造感官体验。我们不再从外部观察身体,而是从内部占据身体,以便与物质现实相遇。
“人”或许是本次展览的主体,但艺术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从拼贴画到超写实主义,反映了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运动。
“存在于世”特展聚焦具象艺术,此次龙美术馆十周年的另一大特展“多重景观”,则放眼抽象艺术。
20世纪之初,艺术家们不再追求描绘事实的再现性艺术,而开始了非具象艺术的创作。西方的写实绘画传统开始动摇,艺术的表现形式愈发抽象化,从立体主义开始,涌现了大量的艺术流派和抽象风格的作品,改变了人们的观看经验,也带来了崭新的视野。
“多重景观”展以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吴大羽创作于1950年的《京韵》为开端,试图通过从195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横跨70余年的创作个案,为观众提供一个欣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具有抽象性的艺术作品,以期带来多重想象的可能性。
在这些作品中,线条、形状、空间、色彩等要素的相互关系被艺术家持续探索,材料的运用走向多元,视觉与心理效应、色彩与情绪反应被反复研究。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探索、新的观念都如视觉景观一般在展览中逐一呈现。
而当我们回溯更早的西方艺术史,塞尚早在19世纪即开始创作具有抽象性的作品,如其所言:“这里没有明与暗的描画,而仅只是单纯的色调关系。当它们被正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和谐的形式便自主地建立起来,它们愈是变化多端,便愈是悦目赏心。”
十年来,龙美术馆形成双城三馆(浦东馆、西岸馆、重庆馆)的独特模式,总共为大众呈上近两百场展览,举办公共教育活动数千场,接待国内外观众约三千万人次,成为目前国内极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立美术馆,更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其中,海外艺术大展如詹姆斯·特瑞尔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乔治·康多“图像殿堂”、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传统艺术大展如“宋元书画特展”、“朱见深的世界”特展、“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等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据龙美术馆创始人、收藏家刘益谦回忆,十年前龙美术馆刚开馆时,观众大多是专业型的。如今,享受艺术带来的快感的人占了大多数,而且还有很多年轻人进入美术馆参观。“公众参与美术馆活动的热情与关注度的高涨,这在十年前无法想象,这种变化非常明显。”他认为美术馆需要公众群体。逛美术馆的过程是欣赏艺术、通过导览讲解来理解艺术的过程,热爱艺术的人对美的享受是能够体现出来的。
刘益谦坦言,这么多年来观众对龙美术馆的认可,让馆方倍感责任。他希望龙美术馆未来能脚踏实地把中西方优秀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座纯粹的美术馆。
据龙美术馆馆长王薇透露,龙美术馆新一个十年的征程已经开启,展览计划已排至2029年。
作者:范昕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