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能够接触到这样的青年演奏家——台上演奏风格自由随性、个性鲜明,有着对肖邦“离经叛道”地演绎;台下却有着知无不言的坦诚与实在。青年钢琴家孙榆桐毫不讳言比赛中“想赢”的心态,以及没能进入决赛的遗憾;也不吝对于同龄演奏家的欣赏与赞美,认可取得优异成绩者的“绝对实力”;而谈及演奏,他又敢于直言“对于观众而言,最差的观演体验不是厌恶,而是没什么感觉”……比起用“多面性”或是“矛盾体”这样的标签,独属于Z世代的清醒与洒脱,或许更能解释他台下性格与台上演奏间充满戏剧性的张力。
继13日首登上海大剧院舞台,在“一个人的古典”品牌贡献第一场“色彩·幻想”钢琴独奏音乐会后,孙榆桐将在今晚带来第二场演出。今晚的曲目分别是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F小调幻想曲》,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对于熟悉他的乐迷来说,相比于前一晚卡尔·维恩《五首钢琴小品》、舒曼《C大调幻想曲》、巴赫-布索尼《恰空》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的纵览,更值得期待。因为,他正是因2021年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直播而被国内乐迷所关注。参赛期间,他凭借对于肖邦作品独到的见解、极具个性化的演奏,令人眼前一亮。有业界人士评价,其打破了肖邦作品传统演奏风格的束缚,重新挖掘了肖邦创作中的即兴感与不确定性。
而在今晚,这几部作品围绕“幻想”主题。其中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不是容易驾驭的作品。面对现场有人感慨“经常有钢琴家弹得乱七八糟”,孙榆桐第一反应是打趣“希望我不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话锋一转,他还是谈及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尽管肖邦被归为浪漫主义作曲家,但他的部分创作尚属于浪漫主义早期”,或许在他看来,那种演奏中会产生的“支离破碎感”,也与作曲家本身创作状态与所处时代风格尚未成型有关。而具体到这部作品,他尤其看重第三、第四乐章的处理。他认同的一种解读是,第四乐章是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尾声,是“坟墓上的一阵风”。对于这部作品,历史上各位大家的评价与见解不尽相同。如果将经典比作藏于洞穴深处的神秘宝藏,那么或许演奏者选择开启机关的钥匙,决定着宝藏最终“重见天日”时所展露的不同光彩切面。正因其不确定性,才吸引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共同见证。
而下半场,孙榆桐所选择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不仅小众,而且篇幅巨大、演奏难度颇高。这是作曲家为纪念好友、俄罗斯艺术家维克托·哈特曼,以其画作为灵感而创作的。可这部作品在作曲家生前从未被演奏过,直至1886年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才将其手稿进行整理并出版,而后由拉威尔改编配器为管弦乐版本而名声大噪。这套组曲以音乐形式描绘了哈特曼的10幅画作,其中反复穿插的“漫步”主题及其变奏象征着作曲家本人在偌大画室里来回踱步的场景。为了让观众更好领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孙榆桐为此次上海演出的“定制版”曲目特地撰写了解读,希望通过这7首自浪漫主义到当代的作品,带领观众真正步入音乐的“色彩·幻想”。
如此选曲与解读,你可以理解为一位新生代的“剑走偏锋”,但归根结底,是个性如此的必然。回顾他的演奏生涯,可谓顺风顺水,200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常桦;2009年,他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5年,他赴美深造,师从于钢琴大师、教育家亚历山大·克桑迪亚,取得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钢琴演奏学士与硕士学位。目前,他师从克桑迪亚教授与越南钢琴大师邓泰山,攻读演奏家文凭。而在比赛中,他凭借2018年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上取得亚军的佳绩,得以“空降”2022年第16届范·克莱本比赛,成为入围五位中国选手中,唯一一位进入半决赛的华人钢琴家。要知道,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以“马拉松”式的艰难赛程著称,对于钢琴家的曲目量、选曲品味、演奏能力均有着巨大考验。然而,在这样的比赛中,孙榆桐却展现出举重若轻、恣意洒脱的态度,让业界看到其超越年龄的从容风范。而早在2012年,孙榆桐已经受国际知名唱片厂牌Naxos邀请,录制并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
一路走来,孙榆桐坦言自己很幸运,从小到大一路受教的,都是充分尊重学生想法,不将自身理念强加给学生的教育家。这也使得他在演奏中获得充分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有尺度的的——唯有认真充分地研究曲谱,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和台下的孙榆桐交流,你或许会忘记他演奏家的身份,身着格子衬衫牛仔裤的他,不会用学院派的语言“自我包装”,更像是把弹琴当作喝水吃饭一样平常的邻家男孩。钢琴比赛拿了名次,打趣自己首先想到的是拿奖金“去还信用卡”。
可这样的“祛魅”,谁说不会是古典音乐在今天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可爱之处呢?
作者:黄启哲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