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创舞台剧《浪潮》再度于安福路288号上演,由此拉开“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序幕。此剧聚焦左联五位烈士的真实故事,由上话历时大半年创作完成,前两轮演出分别于今年5月、7月上演。耳目一新的舞台风格,获得观众及业界热烈反响。
本轮演出是《浪潮》今年的第三轮呈现。在祖国生日的重要时刻,诸多观众选择走进剧场,度过这具有意义的一天。
“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剧中的这句台词,让很多观众心潮澎湃,纷纷在网络剧评和朋友圈中分享他们的感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近代以来的恢弘史诗。舞台剧《浪潮》取材上海红色记忆,从家庭、文学、爱情、生活、信仰等角度,讲述了年轻作家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冯铿、殷夫的激扬故事。他们秉持着共产主义的初心,用手中的笔激起浪花,用心中的志荡起激情,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牺牲,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革命的浪潮才能不断奔涌向前。
舞台上,五烈士不朽的灵魂,引出了五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为何而死”,是舞台上烈士们的自我追寻,是主创团队设立给自己的创作起点,亦是留给每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的灵魂拷问。
可以说,话剧《浪潮》是跨越两个时空的青年的对话。在那个动荡不安,人人自危的年代,他们是用怎样的心情和勇气投身革命浪潮,甚至为了信仰和梦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一次次的对话和凝视里,身处动乱时代的青年们在黑暗中激愤、质疑、困惑、呐喊……但更多保有的是不妥协、不惧怕、不软弱的坚强内心。“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如何感同身受呢?”正如导演何念所说,希望作品能够在当代青年与彼时青年间建构起一种对话,让当代青年在“同龄”先辈的故事中感受到力量和鼓舞。
《浪潮》的舞台呈现冷峻、压抑的黑灰色调,用最坚硬的铁和最柔软的水进行对话,它们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托,也呼应了“浪潮”的主题。舞台四周被黑色金属的书架所包围,如同钢铁意志般的质感,也寓意着用文字寄存的历史。音乐从阴郁而向温暖,一步步展现出信仰的力量。作品还充分运用了肢体舞蹈元素,配合音乐与台词,堆叠了人物内在的感受和场景,融合了水的元素与水的动律,呈现出对青春生命的致敬。别出心裁的服装面料在舞台灯光下呈现出油画感、雕塑感和纸张感,仿佛是纪念塑像再蕴光华,又仿佛是纸上人物跃然纸下。
前两轮演出后,剧本经历不断精心打磨,舞台呈现也在不断完善,力争为观众呈献出一台兼顾主题性和艺术性的舞台剧。《浪潮》由韩丹妮、肖诗瑶担任总编剧,何念执导。本轮演出“左联五烈士”分别由演员王梓、程子铭、刘炫锐、钱芳、杜光祎饰演。
“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为了纪念他们,鲁迅曾于1933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舞台剧《浪潮》中描绘了鲁迅先生与“左联五烈士”之间的革命友谊。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逝世85周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以“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与左联五烈士”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于10月1日至10月28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二楼举办,在这个金秋十月,邀请观众走进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表示,革命先辈平凡而不凡,他们因信仰而战斗,以青春报时代,浪潮不断,砥砺向前。希望更多观众,尤其青年观众走进剧场,通过《浪潮》走近“左联五烈士”,传承英烈精神,感受信仰和青春的力量。
剧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