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军区领导赴云南与昆明军区交接
1985年,面对大裁军“成昆之变”这一“急转弯”,昆明军区官兵坚决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和部署,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为军区的光荣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成昆之变”的亲历者,这是作者心中抹不掉的一段记忆。
写好昆明军区最后一页
1985年6月上旬,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一结束,张铚秀、谢振华就乘飞机赶回昆明。随即召开军区党委常委会,进行传达贯彻。我作为工作人员,到会服务。
十位常委除一人在军区前指值班外,人人都发了言。面对军区的撤销,面对除了后勤部长马秉臣,其余常委都要退下来,大家显得格外平静。他们深深地热爱军区这支老部队,心里也有保留军区的种种理由,但常委们更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听党指挥。大家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态度:坚决服从大局,坚决服从命令,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军区党委确定,工作千头万绪,要着力抓好“四个确保”:第一位的是,尽快把官兵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上,确保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第二,及时稳定作战一线官兵思想,防止因整编导致情绪波动造成战斗失利,确保作战胜利;第三,抓紧做好撤并的各项准备,确保整编按时间节点顺利实施;第四,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纪律,确保机关和部队秩序正规、高度稳定。
6月10日至13日,军区召开机关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尔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学习贯彻。
开始,这次精简整编的决定,在机关引起很大震动。普遍反映,有两个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两大区合并定点变到成都;没有想到军区班子变动那么大,只有一人进入新班子,常委大都要退出领导岗位。张铚秀、谢振华原原本本地传达会议精神,并参加讨论,反复强调,要自觉坚持党性第一,大局第一,责任第一,思想不松,组织不散,工作不断,毫不懈怠地做好各项工作,写好昆明军区最后一页。
大家的思想逐渐转过弯来。不少同志说:“在高层领导干部的配备上,坚持干部‘四化’标准,能增强领导班子的素质和活力,有利于部队‘三化’建设,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决心和魄力”。“四川有一亿人口,幅员辽阔,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一旦发生战争,动员兵员、筹措物资,指挥全区部队和民兵协同作战,条件是有利的,大军区领导机关设在成都是正确的”。坚强的党性和服从命令的天职,使机关干部从不稳定的情绪中较快地解脱出来。大家表示,不管有多少理由,不管有多大困难,大局必须服从,命令必须执行,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精简整编的考验,站好最后一班岗。
紧接着,张铚秀、谢振华先后乘机飞抵军区前线指挥部,研究精简整编形势下的作战问题,并看望一线指战员。在老山、者阴山主峰,在662.6高地,在八里河东山前沿,在一个个前线指挥所,在一个个猫耳洞,他们与指战员亲切握手,向大家表达问候和嘱托。张铚秀、谢振华还专程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这里埋葬着1979年以来历次战斗中牺牲的部分烈士。一排排、一列列的白色墓碑,好像整齐的无声的队列方阵。作为云南方向对越作战的主要指挥员,两位老将军抚摸着墓碑,眼睛湿润了。他们长久伫立,为烈士默哀,向他们敬献花圈,表达了心中的深切怀念。
军区撤并期间,正值前线作战部队轮换和整党在基层全面展开,特别是整编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既要抓紧落实又要确保稳定。在非常时期,昆明军区司、政、后机关认真履职尽责,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生活秩序。机关干部正常轮换到前指值班,保证作战指挥不间断。在火车站,机关同志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送一批又一批的轮战官兵。各大部照常组织工作组下部队,认真指导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和基层整党。为做好合并移交的准备,许多机关干部加班加点工作。多年来,军区政治部的同志大都骑自行车上班,车龙头上挂一个公文包。上班时,从国防剧院附近的宿舍区到军区大院,常常形成一条自行车流,这成为国防路上的一道风景。在军区即将撤销的时候,这条自行车流仍然那么井然有序,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百万大裁军正式启动
8月14日,在合并到成都军区的机关干部赴蓉前夕,张铚秀、谢振华主持召开了昆明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张铚秀代表军区党委作30年工作总结报告。与会同志随着张铚秀的报告,仿佛又回到了解放大西南、剿匪、平叛、勘界作战、援越抗美、援老筑路、开发边疆、对越自卫还击的战场。昆明军区30年的历史,是一部战斗史、胜利史、创业史、光荣史。大家心潮澎湃,不少人流下了眼泪。谢振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讲话。他真挚地说:“在即将结束昆明军区历史使命的时候,我们确实依依不舍,我们还有许多话想给部队讲,但是没有更多机会了。在我们交班的时候,我们殷切希望广大指战员珍惜昆明军区的荣誉,把我区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光大,永远保持下去。”“在你们将来交班的时候,如果能无愧地说,我们没有辜负昆明军区党委的重托,部队的老传统、老作风保持得很好。那样,我们就感谢你们了。”与会同志事后反映,这是昆明军区最成功的一次会议,大家被张、谢首长的讲话深深打动了。
按照整编部署,昆明军区领导班子和机关,于1985年8月31日停止办公。军委确定,撤销的大军区,成立机关整编善后工作办公室。新任职的成都军区李硕副政委于8月15日至17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筹备组建善后办。办公室执行军级权限,下设行政组、政工组、后勤组,辖15个处,编制员额84人,于9月1日正式办公。经报请上级批准,李硕副政委兼任主任,原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张秀明任常务副主任,乔明来副参谋长、政治部张景鲁副主任、后勤部吉仁俊副部长任副主任。之后,又决定原军区副政委刘炎田为善后办党委书记。
为加强对善后工作的领导,军委决定谢振华任成都军区党委副书记,协助抓好原昆明军区的精简整编,侧重于抓党风和善后工作。
在军委扩大会议期间,杨尚昆曾征求谢振华的意见,是否愿意到军事科学院工作。从他本人的情况看,红军时期担任过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是团长、军分区领导,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纵队司令员,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时期是军长。后来,由大军区副职到正职的时间跨度达13年。他还曾在红大、抗大、华东军大、军事学院学习或任职,长达7年之久。因此,除能带兵打仗外,谢振华对办教育、对科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去军事科学院是胜任的。从客观情况看,军队精简整编后,将恢复军衔制,只要留任大军区正职的,就有可能授予上将军衔。而退离一线的,将一律不授衔。但这时谢振华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回到昆明如何搞好精简整编。谢振华向军委领导表态说:我愿意把位子让给较年轻的同志,对我的工作可以不考虑了。昆明军区精简下来大批干部,我有责任把他们安排好。我愿意回去与大家共同努力,完成昆明军区最后一段历史使命。他的意见得到军委领导的赞许。他诚恳地说,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挂个副书记的名,便于参加党委会,在党委集体领导下工作就行了。
为此,成都军区组成驻昆明工作组,作为谢振华的工作班子。谢振华的办公室和工作组办公地点,设在原昆明军区大院15号院,人们称其为“谢办”。工作组成员中有原昆明军区机关的几位师团职干部。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和成都军区军务部、组织部的几个同志也抽到驻昆工作组。
机关对不正之风的查处
1985年,是中国的裁军年,也是自1983年冬季开始的全党整党活动继续深化的一年,党中央对端正党风、纠正不正之风提出了新要求。
谢振华率善后办及工作组,把精简整编和端正党风这两件大事结合起来抓。在他的主持下,原昆明军区领导同志组成学习小组,先后进行了八次集中学习,深入领会精简整编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端正党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工作组成员,会议记录大多由我负责。
张铚秀常穿一身银灰色中山装参加学习。老将军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花白头发下的国字脸神态和蔼,虽已70岁,但仍透出英武之气。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战将。少年投身革命后,铁血大江南北,历经枪林弹雨,先后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和皖南突围、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要战役战斗。率部抗美援朝,组织指挥部队参加了二、四、五次战役。接近古稀之年,又连续指挥了几次对越作战,成为我军指挥作战持续时间最长的开国将军之一。
百万大裁军中,军委曾考虑张铚秀留任,当时的总参谋长杨得志已同他谈过话。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也说过,张铚秀司令员是周总理信任的好干部,一定要安排好。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军委又准备让他到国防大学任政委。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在回忆录中谈到筹建国防大学时写道:“就在我接手筹建工作不久,总政余秋里主任告诉我,军委考虑我任国防大学校长,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为政治委员。”结果,情况又发生变化。此时,有不少老同志、老战友建议张铚秀找组织谈谈,有的甚至为他创造了与中央领导见面的机会,希望他能继续在一线工作。张铚秀十分冷静地说,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同志很忙,能为自己的事去打扰他们吗?在这个敏感时期去找领导,有伸手要官之嫌。我的职级已经很高了,还想当什么?我服从了一辈子组织,在这个时候更应这样。
在原昆明军区老领导学习小组的讨论中,张铚秀恳切地说,我们与昆明军区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但从全局看,从长远看,军区定点成都是合适的。实行百万大裁军,我们退下来,让年轻的同志上来工作,这是党和军队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我们只是一滴水,无论过去有什么功劳,都是普通党员,都要无条件地听从党的安排。原昆明军区领导同志,都是革命几十年的老红军、老八路。他们当中有的是中央委员,有的是中顾委、中纪委委员,有的是全国人大、政协常委。在端正党风中,大家深感责任重大,都一致表示,首先从自己做起,把老党员的思想作风充分体现出来。原军区16名老领导,主动交回了超配的18辆小轿车;全部退回了管理部门超配的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自行车等物品;主动清理了外出看病、休假、疗养、旅游的差旅费开支,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禁止用公款旅游的规定。
军区领导的行动,带动了机关对不正之风的查处。1985年6、7、8月,在军区机关驻地定点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广大机关干部讲党性、守规矩,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上下秩序井然,对人、财、物的管理始终都很严格。但在“急转弯”的背景下,个别单位和人员也发生了私分钱物等问题。善后办和工作组从两个方面认真进行查处:一是对问题相对突出的线索,成立专门小组或指定专人进行清查;二是对原昆明军区机关的业务费、生产费、福利费、党费和小家当的处理情况,以及物资上交、下发、移交、入库等情况,普遍进行清理,制作出详细的登记表,并一个部一个部向善后办党委汇报。对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违反规定提职的干部,被撤销命令;私分的钱物,被全部退还;不合理的开支,被悉数追回。军区在撤销的最后时刻,表现出珍惜荣誉,坚持原则,勇于纠错的精神,以及老实、朴实、扎实的作风。
百万大裁军,干部是重点,可以说在一夜之间,全军60万干部被列为编余。从原昆明军区的情况看,所属部队约有2.2万名编余干部。除可以离、退休安置1200名外,其余基本上要安排转业。原军区机关编制干部1057名,除200多人合并到成都外,大多数干部要作转业,离、退休,交流部队,住学等安置,其中转业是大头。
对转业干部安置这个棘手问题,谢振华和善后办领导亲自与地方协调,做了不少工作。1986年3月28日,安宁县青龙寺发生大火。十四集团军、云南省军区迅速派出部队参加扑火。谢振华赶赴现场指挥,我也随同首长前往。山火扑灭后,谢振华向同在现场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昆明市委书记王信田,介绍了部队整编情况,恳请地方党委、政府把转业干部安置好。在此前后,谢振华也曾几次找地方领导,就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进行商谈。
在军、地共同努力下,截至1986年6月,原昆明军区1985年度的7634名转业干部,除20名因各种原因未离队外,其余均按时报到;1986年度的7000名转业干部,报到率为99.25%。
转业,这是军队干部人生的重大转折。在那个年代,穿惯了军装的人,换上老百姓衣服都觉得浑身不自在。钟爱的事业就要放弃,不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正在到来。他们将要像新兵走正步一样,学会适应陌生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但是,为了大局,他们带着与军队、与昆明军区难以割舍的感情,默默地脱下了军装。
同军区机关一样,原昆明军区机关直属部队,在大裁军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1986年5月中旬,我们随谢振华驱车3000多公里,下到驻滇西、滇西南的一些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工作检查和调研。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已宣布撤销、驻地在楚雄的汽车五十一团。这是原昆明军区后勤部的直属部队,具有光荣的历史和传统,特别是在援老抗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国防施工等重大任务中,作出过突出贡献。这时,部队一边撤编,一边仍在紧张地完成老山轮战保障任务。还有部分编余官兵,刚从前线返回,征尘未掸,又投入支援地方水利工程的战斗中。他们对我们说,即使明天就脱下军装,今天仍要按军人应有的姿态行动,为军队、为“军人”创造功勋和荣誉。
驻普洱的一一四兵站也隶属于原昆明军区后勤部,在整编中撤销。我们在兵站看到:清晨,编余官兵照样按时出操,队列整齐,口号声嘹亮。与往常一样,他们教育训练照抓,干部讲评会照开,营区道路照修,环境绿化照搞。一些官兵对我们说,单位已撤销几个月了,但我们老感觉兵站好像还存在一样。一支部队在它即将消失的时候,仍然把自己的作风、名誉视为最宝贵的,像保护眼睛一样把它保持到最后一秒。
在原昆明军区司令部驻滇西的一个通信站,我参加了欢送分流官兵的仪式。干部战士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站长声音洪亮地说:我们站的光荣历史,已定格在百万大裁军中。部队的建制可以消失,但部队的好作风绝不可丢。分流的同志肩负重任,新单位的首长和同志们,将从你们身上看到老部队的作风和素质,你们就是我们的代表队,一定要把这个代表当好!继续编余的同志,工作上不能编余,在岗一分钟,就要干好六十秒。让我们共同努力,跑好通信站最后的这100米。临别时,官兵们依依不舍,紧紧拥抱,含泪告别。送走分流人员后,留下来的官兵分成了几个组,同往常一样,又去完成巡线任务。
原昆明军区机关和被撤销的直属部队,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的实际行动,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单位的最后一页,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在百万大裁军中的牺牲奉献,虽然没有战场上死的悲壮和生的呐喊,但这种和平年代的别样牺牲,同样构成了一幅幅悲壮豪迈、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大约在2001年的秋天,张铚秀和夫人丁亚华来到重庆。老司令员已86岁高龄,满头银丝,但依然身板硬朗,步履稳健,双眼炯炯有神。当时,我在十三集团军任政治部主任,陪同老首长和夫人到南山观看重庆夜景。看到高楼、江桥华灯辉映,舟船、车辆流光溢彩、千门万户灯光闪烁,整个城市灯火辉煌、充满生机,张铚秀连声称赞:重庆的发展真快!两位老人还兴致勃勃地与随行人员合影留念。
在返回的路上,老司令员对我说,十三集团军原来也是昆明军区的部队,按军委命令调防到了重庆。听党的话,听从党的调遣,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无论哪支部队,都是党领导的,走到一起了,就是一家人。你们从昆明到了成都军区,很快就融入这个大家庭,大家干得不错,昆明军区的作风和荣誉在你们身上得到延续,成都军区也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昆明的干部,不少同志成长起来了,我们很高兴。
正如张铚秀说的那样,成都军区对昆明军区合并过来的同志,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在使用上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厚薄。从昆明来的同志也凭借比较年轻、大都经受过作战锻炼的优势,较快地成长起来。特别是我所在的军区政治部,当时合并过来和之后调入的60多名原昆明军区机关干部中,就先后产生了十几位将军。
光阴荏苒,一晃30多年过去了。在当前的军队改革大潮中,大军区的建制已不存在,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一样,也成为历史。但两大区官兵在整编中所发扬的听党指挥、顾全大局、勇于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则是永存的。
——摘编自《百年潮》2021年第四期
作者:郭正新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