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
昨天,著名导演郑晓龙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主办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春夏”上透露,他将联手编剧王丽萍,打造一部上海题材的电视剧《两个人的上海》,以两个“新上海人”的命运折射出上海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讲述“新上海人”心路历程
谈到这部新作的创作初衷,郑晓龙先爆了个料:虽然他现在一口京片子,但祖籍竟然是上海。从事影视创作数十年,他一直期待有机会能拍摄一部反映当代上海变化的作品。所以,一次与王丽萍的沟通时,一拍即合,萌生了不仅要把上海作为拍摄地,还要让当代最普通的“新上海人”成为故事主角的创作冲动,讲述他们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心路历程。
王丽萍说,《两个人的上海》将从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展开,聚焦两个外地来沪打拼的年轻人如何与这座城市共同经历、成长的故事。
郑晓龙希望这部电视剧能够展现上海人的变化。他说,至今依然记得拍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时,正值上海浦东大开发之际,他曾与一位上海记者聊天,那位记者铆足了一股劲的精神气让他印象深刻。“事实上,这股精神劲儿,真的在上海日后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郑晓龙说,在这部新戏中,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不是重点,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也不是重点,关键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上海人的变化。他们那种独特的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值得艺术地呈现出来。
而对于上海的变化,王丽萍的体会更深。1999年,她作为特殊人才从安徽引进到上海,10多年在上海的生活让她有颇多切身的感触。
小人物体现大情怀大格局
用小人物聚焦大时代,是郑晓龙一贯的创作理念。一向擅长现实题材的他,在国产电视剧发展的所有重要时刻几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自1984年入行,郑晓龙先后参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四世同堂》《渴望》等电视剧的制作。“《渴望》是我们第一次站在观众需求的角度做一部电视剧,集美丽善良、吃苦耐劳为一身的女主角刘慧芳在生活中遭遇坎坷,却始终坚强面对。这样的人物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播出当年甚至让犯罪率降低,足见现实题材对观众的影响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成功,让郑晓龙意识到,好的作品,要贴近现实生活,讲述老百姓的生活,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随后,他执导了《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等一系列口碑作品,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现实题材创作路线。
回顾创作历程,郑晓龙总结说,要在小人物的身上体现大情怀和大格局,就要在创作时把观众放在心里,把观众作为尊重的对象,用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细节去完成对大时代大情怀大格局的书写。所以,即便是2011年拍摄古装题材电视剧《甄嬛传》,他同样追求细节真实。对于小说中有违皇宫基本礼仪的部分他坚决要求删去。“情节的虚拟恰恰需要用大量的真实细节去支撑,才能让观众信服。“我们现在的编剧特别擅长编故事,但对细节忽略甚至捏造,明明是表现抗日战争这样的真实历史事件,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手撕鬼子’这样的雷剧、神剧,以为放大了可看性,实际是失去了对观众基本的尊重。”
形成多元开放的全产业格局
在这一届的四季沙龙上,专家们依然聚焦“上海”这座“富矿”。业界人士指出,要让上海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另一高峰,不仅需要挖掘更多“上海创作”,还要在上海形成全产业链的格局,集结资本、创作、营销等优质资源。
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的影视公司和知名导演编剧的工作室落户上海。与会者认为,得益于上海这样涵盖创作、生产、出品等全产业链的优质平台,可以预期,今后将会有更多重要的作品在上海制作,在上海诞生,由上海走向全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