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最近成为文化圈关注的焦点。2014年度导演协会表彰大会评选入围名单日前一出,质疑声接踵而至,先是何平在微博炮轰:“很多烂片在其中,这是协会六届以来最耻辱的一年!”接着,高群书也跟帖附和:“确实有点过分。丢人。”
让导演协会难堪的是,这两位是名导大腕,且都是协会内自家人。他们指责的焦点在于,为何好片不入围,烂片却5个奖项全覆盖。高群书摆出观点,不能让烂片赚完票房后再来谈经验,有评论认为,其矛头直指票房逼近7亿元的《分手大师》。
那么,什么样的影片有资格“谈经验”?在评论界看来,电影导演协会此次的纷扰,与其说是一场新老导演间的争辩,不如看成是正发生在中国电影人中间的理念断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导演中的价值观差异,其实与社会、观众的差异化是同步的。在这个新旧媒体交锋、网生代与传统 力量共存的时代,中国电影导演间的理念博弈是个必经的过程。”
“烂片乱入”?近25%入围影片观众打分不及格
与何平、高群书几乎同时厉声斥责中国电影的还有冯小刚。在两天前出席一个发布会时,冯导再次按捺不住抱怨了句:“现在有一堆糊涂蛋,在拍一堆糊里糊涂的电影,给一群糊里糊涂的观众看。”照冯导的出发点,那些只求商业利益却毫无艺术可言的影片能票房大卖,是观众“糊涂”的一大显证。
如果说观众“一时糊涂” 而给烂片造就了高票房暂且可以忍受,那么导演作为专业人士的“糊涂”则是可忍孰不可忍。翻开此次入围导演协会年度影片的名单,21部电影中,仅有《乡村里的中国》这一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评分达到9.1分,其余20部无一超过8分,其中未达及格线的有5部,6分到7分之间的有8部。显然,这份名单连民间影评人的眼都很难入了。
当真是导演评委都糊涂了吗?名单出自5位初选评委之手,他们是徐峥、刘仪伟、丁晟、薛晓璐和伍仕贤,均为新生代。“我相信是另有隐情。”尹鸿分析,按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的评选规则,参选影片一来限定内地导演执导作品,二来秉持“举贤避亲”原则。因此,由陈可辛导演的 《亲爱的》、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均无缘入围,而由徐峥导演的《催眠大师》与《心花路放》以及刘仪伟参与制作的多部影片也都不在报选之列。在有限范围内,初评要找齐各种类型片备选,难免会有所谓烂片混迹其中。
“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尹鸿认为,当《心花路放》因徐峥的关系无法参评,《分手大师》从某种程度而言便可视为它的替代品,“徐峥本人以及一代新锐导演,他们已在票房上得到了认可,所以亟需在口碑上、专业上自我正名,为自己在这场新老导演的博弈中赢取筹码。”
评委决定奖项?电影产业链转型的震荡
由此便引出了当今中国导演界的最大分歧。以何平、高群书为代表的导演们视电影为艺术创作,而徐峥为首的新一代导演们则将之看作产品制作。两派对于艺术与商业的不同认知,体现在了两届导演协会年度评选的初步结果中——何平是上届评选的终审评委,在他的主张下,年度电影最终空缺;而徐峥是本次表彰的初评委员 会牵头人,一系列高票房影片由他经手入围。
对于两届的截然不同,尹鸿将之看成是中国导演界内部的一次试探,中国电影的审美至今没有定论,内部的争议与变迁始终未曾休止。“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链都在转型。现在的主流观影人群在22岁左右,这一代的电影审美都是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时代里养成的。站在导演角度讲,当第五代导演纷纷‘生于艺术,毁于商业’,眼下许多新锐导演,尤其是演员、作家等跨界执导筒的,他们便不愿重蹈覆辙,而是直接投奔市场与观众。”尹鸿说,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并不该势不两立,因此很难妄下论断究竟孰是孰非。
影评人李星文表示:“几乎所有的国家电影市场都是商业片占主流,小众文艺片为支流,两者共生既是电影多样化的保证,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不难想象,剔除了所有商业片,影院里会是怎样一副死气沉沉。但更难忍受,若是只剩下了商业片喧嚣,电影美学将何去何从。
照评论人看来,在中国电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路线时,业界有不同声音并非坏事。只要大家守住底线——可以不反对商业片,但有必要拒绝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商业片——如是便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