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中国戏剧的“黄金一代”,如今创作环境不断改善,戏剧产业逐渐发展,如何在70后、80后青年人才中诞生新“黄金一代”?昨天在中国剧协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会议上,业界专家和学者聚焦戏剧舞台如何出新人出新作:青年创作者需要在打开视野之后,回归传统文化和戏剧本质,整合各种艺术探索,打磨出更多讲求品质的戏剧作品。
后继乏人曾是戏剧领域的普遍问题
几年前,戏剧领域后继乏人曾是大家忧心的普遍问题。“市场大潮下,有些院团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宁可使用著名编剧、大牌导演,也不愿放手给年轻人更多机会。”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说,“重大戏剧奖项被成名艺术家包揽,评奖时不同院团选送的多部作品,甚至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而另一边,年轻的创作者没有足够的实践平台,在重大题材和严肃创作中缺席,一些剧团甚至不再设立导演、编剧等专职岗位。不少青年编剧只能给一些小剧团创作剧本,在商业戏剧中“刷存在感”,作品在市场上或能取得不错的反馈,却在专业领域无法获得足够的认同。
为了解决“人才荒”的问题,2011年起,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等联合开办“全国戏剧创作高端人才研修班”,先后在5年间开设编剧、导演、戏曲音乐、戏剧评论、舞台美术等多个专业,集合近300名全国的青年舞台艺术人才。
打开青年作者眼界,将作品推向舞台
尽管从业时间不长,80后罗周却是编剧研修班里成长最快的学员之一。5年下来,她写下20个剧本,成了业界有名的“高产编剧”。从青年研修班结业不久,她的京剧作品《将军道》、锡剧作品《一盅缘》相继拿下第20届、21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回顾自己这几年的职业编剧生涯,罗周说,青年编剧往往都拥有极高的创作热情,但是经验不足而且眼界也不够开阔。她把自己的剧本带到编剧研修班,专家、同行的指导不仅让她对创作了有了新的体会,也让剧本获得了更专业的市场检验。编剧班结业之时,她的剧本《春江花月夜》被3家知名院团“相中”,今年6月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审视自己,调整观念”,对青年创作者来说是走向成熟的重要一课。青年编剧喻荣军过去擅长写“白领话剧”,在商业上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而他创作的话剧《老大》,却让导师们看到了值得深入挖掘的潜质:从关注都市人的心境,转而表现出社会关怀,也为丰富话剧舞台类型、使话剧更具生活厚度提供了青年人的视角。同样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生活的豫剧《朱安女士》,则出自河南编剧陈涌泉之手。他以独特的视角关注鲁迅与妻子朱安的不幸婚姻,作品赢得专家全票通过,获得第20届曹禺剧本奖榜首。
以中国式舞台表达提升戏剧原创力
相比过去,戏剧创作环境更好了,人才代际衔接问题也有所缓解。不过,青年创作者要成为戏剧界的新“黄金一代”,成为中国戏剧事业的中坚,需要的不只是多创作、多拿奖。有学者强调,如今这一代青年戏剧创作者面对的是如何“创新”和“整合”的命题。打通创作过程的各环节之后,最终则需要回到戏剧本身。
著名导演王晓鹰认为:“戏剧艺术的可能性远远超出我们既有的经验。”以不排斥、不拒绝的心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海外先进的理念,才有可能更进一步。他说,要在戏剧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戏剧原创力,就要塑造好中国人物,传达好中国情感,体现好中国哲思。而对于青年创作者而言,尤其不要忘记一个同等重要的东西,就是运用好中国舞台表达方式,“追求浸润在传统文化艺术神韵美之中,同时充满现代感,能与世界戏剧深入对话的中国式的舞台意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